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二百七十二):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在北洋历史中,黄金荣遭遇晚辈卢小嘉的挫败,堪称是典型的“土匪遇上兵”的一幕,简直没地方辩解。但这一段历史中,还有一位独特的人物——黄楚九,黄金荣的远房堂兄。黄楚九是个与众不同的巨商,他不仅对当时的军阀权贵持保留态度,对于江湖大佬黄金荣也是嗤之以鼻。可以说,黄楚九是一个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来回穿梭的两栖人物。早年间,黄楚九曾向清廷捐资购买了二品官职,还花费巨额资金获得了一张葡萄牙的国籍。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他又迅速转向北洋政府,成为了“大总统府咨议”和“币制局顾问”这样的高端“挂名商人”,迅速跻身社会的上层圈子。黄楚九在自己产品和品牌的推广上可谓不惜血本,然而在军阀身上,却从不浪费一分一毫。
直皖战争之后,浙江督军卢永祥与江苏督军齐燮元争夺淞沪地区的利益,明争暗斗不断。为了扩大对淞沪的控制,卢永祥作为“淞沪护军使”加大了收买与拉拢的力度。特别是他对巡警的掌握者、与齐燮元关系密切的徐国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徐国樑对此心生不满,常有微言,直至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雇佣杀手,将徐国樑暗杀。这一枪不仅夺去了徐国樑的生命,更让黄楚九损失了四万大洋。看似是两位军阀间的矛盾,如何与黄楚九扯上关系呢?其实,关键在于徐国樑是在黄楚九的温泉浴室门口被枪杀的,而这家浴室正是黄楚九所有。徐的手下早就知道黄楚九是淞沪的富商,且生意兴隆,早已觊觎这块“肥肉”。不过,由于没有合适的时机,这才等到了今天。
在徐国樑被杀之后,传言说他是从温泉浴室出来的,甚至有人故意将责任推到黄楚九头上。凶手供出幕后指使者后,谣言又改口称徐国樑的规律性出入与黄楚九有直接关系,这才让刺客得逞。黄楚九明白,这不过是针对自己的一场敲诈,只要自己能够稳坐钓鱼台,根本不用理会这些恶意的诽谤。他并未急于反应,而是冷静地考虑对策。当时,黄楚九的智囊们劝告他,虽然他在租界内可以安然无恙,但在华界的多项商业关系若得不到妥善处理,恐怕会遭到更多的暗算与刁难。于是黄楚九决定破财消灾,向徐国樑的葬礼送去了一万元的奠仪。
然而,徐国樑的手下对此依然不满,认为黄楚九并没有足够的诚意,反而有些心生怨气。后来,局面更加复杂,黄楚九不得不再度派人去“疏通”,经过讨价还价,他最终以3万元的“慰问费”解决了这场风波。尽管黄楚九多次做出妥协,仍有一些人讽刺他识时务,若不是如此,他也许会遭遇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些“黑衣弟兄”甚至不掩饰地表示,如果黄楚九不识趣,他们将会给他一些“颜色看看”。不少人建议黄楚九依靠那些能够控制江、浙、沪的军阀,以便获得更多保护,免受进一步的敲诈。
然而,黄楚九冷静地摇头,他认为,与其依赖这些变动不居的军阀,不如保持独立。他分析道:“若我结交卢永祥,齐燮元必定不悦;若结交齐燮元,卢永祥也不会开心。若我两者都结交,他们又会怀疑我与对方有关系,这样反而得不到任何好处。如今,我不结交任何一方,反倒让他们心生敬畏。”他还对自己的长婿臧伯庸说道:“你看看,这些军阀能在位多长时间?今天我花钱结交某位军阀,明天他却下台,那我的钱岂不是打了水漂?我宁愿不花这些钱,保住自己的独立。”相比之下,黄金荣的发迹之路就显得不那么有原则。他一直觊觎黄楚九的财富,最终虽得到了部分,但结局却是“我已经是快进棺材的人了,上海是我一生的地方,我死后不愿留下外乡的尸骨。”黄金荣最终成了扫街的小人物,这也算是他自作自受的结局。
这段历史,既让人感慨黄楚九的智慧与胆略,也暴露了军阀之间充满权谋与尔虞我诈的乱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