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四月,清军在金川战场上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失败。时任主将薛琮率领约三千清军驻守于墨垄沟(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墨龙沟),却不料遭遇数万金川土司叛军的突然围攻。由于地处偏僻,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清军孤立无援,最终全军几乎覆没。三千将士之中,仅有两百人侥幸突围,余者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俘后惨遭处决。这场惨败史称“墨垄沟兵溃”,是大小金川叛乱爆发以来清军遭受的最沉重打击,战局也因此陷入僵局,金川战事被迫无限期延宕。叛军在此役后士气高涨,重新夺回先前被清军控制的要地,使得清军形势更加危急。为了整顿军纪、扭转颓势,乾隆皇帝在同年十二月下令将因救援不力的四川总督桂林革职发配伊犁戍边,同时加授定边右副将军温福为定边将军,并调集阿桂、丰升额等新锐八旗将领前往金川,由温福统一指挥。
温福出身满洲镶红旗,是文华殿大学士温达的孙子,依靠祖荫得以迅速升迁,仕途顺遂,一路做到武英殿大学士。然而,他虽在官场颇有经验,却缺乏军事统帅的才能。就任主帅后,温福依旧沿用讷亲、张广泗的旧法——“以碉攻碉”。他大规模征调民夫,修筑千余座碉卡,把两万多清军分散驻守其中。这样的战术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导致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力量与叛军决战。讽刺的是,温福却依然每日设宴饮酒,似乎毫不担忧。参赞大臣伍岱对此感叹道:“哪有如此为帅之人,能望取胜?”然而,这句肺腑之言很快传到温福耳中,结果伍岱遭温福上奏弹劾,被乾隆误判,革职后发往伊犁充军。从此,军中将领人人噤声,再无人敢提出异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温福亲率大军进攻昔岭(今四川小金县西北),却遭叛军顽强阻击,被迫停驻于大小金川交界的木果木(今金川县卡撒乡境内),以静观战局。他命提督董天弼率军驻扎底木达(今小金县抚边乡),形成犄角之势。然而,这两个驻地本是小金川的旧土,地势复杂,叛军极为熟悉。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便联合小金川头人七图噶拉尔思甲布,率领数千叛军突袭底木达。董天弼奋力迎战,却在激战中被斩,底木达清军大营顿时溃散。叛军随即乘胜追击,转而进攻木果木的清军主力。温福部下万余人猝然遇袭,毫无准备,军中顿时陷入混乱,士兵惊恐失措,互相践踏,甚至有不少人跌落山崖丧命。叛军趁乱大肆屠杀,清军伤亡惨重,温福本人在混战中中枪身亡。
《清史稿》对此记载颇为感慨:温福锐意进取,似有开拓之姿,但性格刚愎自用,未能善用董天弼,反而将其置于孤立险境,导致大军败亡,自己也以身殉国,实在令人扼腕。木果木之战中,不仅温福阵亡,还有提督马全、牛天畀等八十八名文武官员战死,损失兵力三千余人,粮食一万七千余石,白银五万两,大炮五门,以及无数军械物资。此役被称为“木果木之战”。
木果木之战是继墨垄沟兵溃之后,清军在金川战场上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尤其是统帅温福战死,使清军士气受到极大挫伤。战后,叛军趁势收复了小金川几乎所有清军据点,导致大小金川的局势再度全面恶化。可以说,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清廷对金川用兵陷入深深困境,也使战事更加旷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