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极具现实意义,它直击一个家庭最本质的问题——教育。若家族后人有才干,过多的钱财反而会削弱他们奋斗的锐气;若家族后人不成器,再多的财富只会成为他们堕落的助推器。可见,真正的传承不在于金银财宝,而在于品格与教育。然而,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迷失,李鸿章家族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李鸿章是清末的大臣,才学过人,位高权重,留下的财富更是惊人。他去世时,遗产高达四千万两白银,还包括大量宅邸与田产。长子李经方一人便继承了一千万两白银,这相当于今天的顶级富豪身家。若论起财富的基数,李家后代本应衣食无忧,甚至能够依靠家底继续延展辉煌。然而,李鸿章在教育子孙方面显然并未留下制度性的安排,这为家族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1910年,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出生。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已有九年。自小锦衣玉食的他,过着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遗憾的是,父亲李经方在对子女教育上过于宽松,几乎完全放任孩子的性子发展。虽然母亲很有远见,聘请洋教师教授英文,试图让孩子们接受国际化教育,但这样的严格在外部环境下根本无法遏制李子嘉内心的贪玩。他十几岁时,便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
1934年,李经方病逝。李子嘉与兄长顺理成章地分割家产。在母亲的见证下,他分得了上海三层别墅一栋、上万亩田产,以及每月五百大洋的零花钱。要知道,当时一百块大洋便足以让一家过上小康生活,三块大洋可以买下一头牛。鲁迅当年在北京买宅子,也不过花了八百多大洋,还是多年积蓄才凑出来的。如此一算,李子嘉的零用钱堪称普通人几辈子也难以企及的财富。
然而,再丰厚的财富也抵挡不住糜烂的生活。李子嘉沉迷于烟花柳巷,赌博成性,偏偏赌运极差,几乎逢赌必输。吸食鸦片、夜夜笙歌,家产如流水般散去。母亲再三规劝,甚至为他娶妻,希望婚姻能让他收敛,可惜好景不长,李子嘉依旧沉迷声色犬马,甚至痴迷于青楼女子,非要为她赎身。母亲无奈,反倒成全了他,结果不过是新鲜感消退后,他又回到了老路。
随着母亲远走英国,不愿再操心这个败家的儿子,李子嘉彻底成为家族的“主人”。然而自由并未带来理智,他继续挥霍无度,陆续将田产宅邸变卖一空。妻妾见势不妙,纷纷收拾细软提前离开,仆人们也趁机搬空财物,李子嘉很快沦为孤家寡人。到了走投无路之时,他甚至只能上门找昔日好友左巨生要回当年借出去的几石米。可惜左巨生同样是纨绔之辈,家底早已花光,只能劝他留下同吃清汤淡饭。
长期的穷困与心理落差让李子嘉心灰意冷,他一度选择投河自尽,却侥幸被救。身体羸弱的他因此染上伤寒,缺医少药,几日后便在病榻上凄凉去世。等到消息传到哥哥李厚甫那里,兄长也已穷困潦倒,甚至没钱为弟弟办葬礼,只能草草用破席裹尸,送到乱葬岗了事。
李子嘉的一生,开局在巅峰,结局却在谷底。他尝尽繁华,却落得穷死的下场。若他能早知结局,是否会收敛挥霍?若李鸿章能预见后代的堕落,是否还会辛苦积累巨额遗产?历史给出的答案无情却真实:若子孙不成器,留再多财富也是徒劳。反观今日,仍有许多家庭执迷于为后代积蓄金钱,却忽视了教育和品格培养。这样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恐怕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