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耀眼的两位名将,他们在对匈奴的连番大战中屡建奇功,奠定了汉朝在北方的战略优势,因而名垂青史。然而,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立传起,历代不少文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常带有轻视之意。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曾说过,汉武帝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只是借助了汉朝国力的强盛才敢对匈奴动手。他用卫青、霍去病,是因为两人和皇室有亲戚关系,却冷落了其他功臣宿将。他认为,对匈奴的胜利只是依靠国力优势,换谁上阵都能赢。按照这种逻辑,卫青和霍去病不过是裙带上位,并没有太多真才实学。但历史事实真的如此吗?
回望汉初,高祖刘邦就曾在平城被冒顿单于三十万大军围困,被迫开启和亲政策。在国力薄弱的情况下,汉朝只能靠暂时的和平来换取喘息。所谓和亲,不过是权宜之计,根本无法阻止匈奴想战便战的野心。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在实力上反超对方。文景时期虽然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奠定了后来的物质基础,但也因此被吕思勉贬为“平庸之治”。
等到汉武帝即位,国家富庶,他展现出极具远见的战略眼光。当时匈奴控制着祁连山、焉支山和河西走廊等地,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是他们赖以生存和扩张的最佳牧场。如果让匈奴在这里繁衍数十年,其威胁程度可类比后来的蒙古帝国。因此,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果断将对匈奴的战场从中原北部推向陇西与河西走廊,意在斩断匈奴的战略命脉。这种深远的战略调整,绝非一个“没有真本事”的皇帝所能提出。
战略确立之后,关键在于谁来执行。汉武帝麾下将领众多,其中最知名的要数李广。元光五年(前129年),汉武帝决定大举出兵匈奴,派出四路人马,各领一万骑兵,由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分别统率。结果却是公孙贺迷路无功,公孙敖损失七千骑,李广全军覆没甚至被俘,只有卫青成功攻入龙城,斩敌七百,取得汉匈战争首次大捷。虽然规模有限,却足以振奋人心,可见卫青确实能力出众。
卫青稳健可靠,霍去病则更加传奇。前121年春,他率领一万骠骑,在短短六天内连战五国,取得“五战五捷”,深入焉支山千里之外,重创匈奴右臂,斩敌九千,甚至夺得祭天金人。同年夏,他孤军深入祁连山,又斩三万余人。到了前119年漠北大战,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步兵数十万,远征漠北,打得匈奴远遁无踪,自此漠南再无单于庭,匈奴势力一落千丈。
对比之下,其他所谓的“功臣宿将”在实战中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果。汉武帝并非不给他们机会,而是他们无法在与匈奴的正面对抗中取得优势。吕思勉却把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归结为裙带关系和运气。可是,如果一次胜利可以说是运气,那么连战连捷还能用运气来解释吗?
《史记》对卫青、霍去病的记载多为简明战功,而对李广则充斥着逸闻轶事,这或许反映了太史公的个人偏爱。但不论如何,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都清清楚楚写在史书上,毫无水分。设想你是汉武帝,在匈奴铁骑环伺边疆的时刻,你会选择能打胜仗的卫青、霍去病,还是仅仅为了避免流言蜚语,去依赖那些屡屡失利的宿将?答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