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齐名。这四位名臣各有所长,论能力、政绩或贡献,往往因人而异,百人百答。但若谈及财富积累之深厚,答案几乎无需争论——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眼中堪称最为富有的一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鸿章的一生仕途可谓顺风顺水。他出身官宦之家,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在仕途早期,他受到曾国藩的赏识与提携,凭借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迅速崭露头角。此后,他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封疆大吏的重要职位。他在军事上建立过赫赫战功,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行新政,在外交谈判中也多次为大清周旋于列强之间,展现了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然而,与其政绩相比,他在聚敛财富方面的手腕更为人津津乐道。
早在太平天国尚未彻底覆灭之时,李鸿章便已纵容部下大肆劫掠,从中搜刮了大量钱财。平乱之后,他长期镇守一方,凭借手中权力和广泛的利益交换关系,家产不断积累。他主持的洋务运动,虽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兴办的企业多半效益低下,却在暗中为他个人带来不菲的收入。可以说,李鸿章善于在政绩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使自己不仅声望高企,也富甲一方。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他的生活自然也走在了同僚之前,成为四大名臣中最奢华的一位。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他因责任被撤职。失势后的他隐居北京贤良寺,过上了极为讲究的生活。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了他的日常作息:清晨六七点起床,用过餐点便批阅公文;午餐丰盛异常,饭后必加一碗浓粥、一杯鸡汁,稍后再服用铁水,接着换上短衣出廊散步,除非天寒雪重,否则从不披长袍。每日散步归来后,他必坐于皮椅上,再饮铁酒,由侍者按摩双腿。这样的日常几乎日复一日,毫无更改,显示出他对生活细节的极端讲究。
事实上,李鸿章的饮食亦可窥见其奢华品味。他所饮的鸡汤皆以精心调制的“电气”熬成,每次需用双鸡之精华,并由侍医把关。饮食中,他偏爱洋酒与咖啡,餐桌上常见高档洋货,连饮用水也须自荷兰进口。如此追求极致享受的生活,显然需要巨额财富支撑。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恩师曾国藩的简朴。曾国藩会见洋枪队统领戈登时,戈登的随员曾注意到他衣着陈旧,满是褶皱与油渍,甚至不及乞丐体面。李鸿章与曾国藩师徒之间的生活差距,恰恰彰显了两人价值取向的不同:曾氏崇尚节俭,李氏则追逐富贵享乐。
李鸿章的开销惊人。据记载,他在北京养老期间,每年日常花费不下万两白银。即便如此,他仍豪掷六千两银子修缮贤良寺的住宅。在家书中,他坦言:“吾年衰耄,当终老京师,岁需食用应酬万馀金,时形竭蹶,不复能顾家事。”这番话不仅透露出其对晚年生活的奢求,也表明他对金钱消耗并不在意。
总体来看,李鸿章既是晚清政坛的栋梁人物,也是财富积累的典范。他在军事、洋务与外交上的成就不可否认,为中国近代发展贡献了力量。但同时,他贪婪聚财、生活奢靡的另一面,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非议。他既是国家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官商合一的缩影。在李鸿章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晚清中国的希望,也能看到其不可避免的沉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