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新的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往往会对前朝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加工与改写。顺治二年,清廷在京城设立史馆,正式着手编修《明史》一部专门为正统立碑的官方史书。由于当时全国各地仍有大规模叛乱未清,修撰工作仅处于筹备阶段,直到康熙十七年才正式启动。此后,这部由官方主持、官员参与撰写的史书,经历了近九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定稿并公开刊行,成为朝野讨论正统与历史叙事的重要文本。
这部由“胜利者”主笔的史书,对失败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抹黑。清朝编撰的《明史》就曾记载“鲁王朱以海,被郑成功沉海而亡”的说法。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裔,崇祯帝自缢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重新称王,朱以海随即继承了哥哥的鲁王爵位。清军攻破南京城后,在钱肃乐、张煌言、张国维等大臣的拥戴下,朱以海最初被任命为监国鲁王。面对南明日渐式微的力量,他深知自己难以与清军对抗,因而被迫不断南迁,寻求生存之道。1646年,清军趁着他与唐王朱聿键就正统地位之争交锋之时,击溃了张国维所部,朱以海的军事据点随即岌岌可危。
唐王朱聿键身亡后,朱以海成为明朝遗臣们的最大依靠,被奉为正统的象征。史料记载,他以鲁监国的名义为大明进行着最后的抗争,辗转于台州、温州、绍兴、宁波、舟山等沿海地带,甚至漂泊在海上,因而被后人称作“海上天子”。在走投无路之时,朱以海只得请托郑成功,并最终被安置在金门岛的生活之中,长期与海风为伴,成了一段历史的隐痛。
前文提到的,清朝所编《明史》对朱以海的定性是“被郑成功沉海杀掉”的断言,这显然是对他的一种抹黑。真正的证据来自1959年8月22日,在福建金门岛一处山坡上炸石作业时意外发现的一座墓地。经发掘,墓主正是朱以海。出土的墓志铭《皇明监国鲁王圹志》揭露了被曲解的真相,“鲁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万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寥寥数语道出了他死因竟是因痰咳窒而死,生平颠沛流离、处境困顿的他在墓志铭中被描写为“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这一发现也让人们看到,即便死后,他仍被满清政权借以强化自己的历史叙述,形成一种政治性的“叹息”与反思。
参考资料:《明代监国鲁王圹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