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唐朝历史的人大多都听说过“玄武门之变”这场决定性的宫廷政变。李世民在玄武门带兵突袭,诛杀兄长李建成,并最终迫使父亲李渊退位,从而登基为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作为大唐江山真正的开创者,他本已功高盖世,享尽荣华,为何仍要亲手挑起这场血腥的政变?其实,背后的原因是层层矛盾的积累——兄长的嫉妒陷害、父亲的暗中纵容、战功被轻视的愤懑,都逐渐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唐朝的建立与李世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隋炀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时局一片混乱。公元617年,身为北周贵族的李渊在二儿子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决定起兵反隋。凭借李世民的谋略与战功,李唐势力迅速崛起,最终推翻隋朝,天下易主。李世民在沙场上的赫赫战绩无人可比,若没有他,李家未必能坐上天下之位。正因如此,李渊曾对李世民承诺,一旦登基,便会立他为太子。
然而等到江山稳固后,李渊却违背了承诺。他坚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太子之位给了大儿子李建成,而将兵权交给李世民,以为这种分权能维持平衡。表面上似是两全其美,实际上却为兄弟相争埋下了隐患。李建成本就少有战功,此番虽得太子之位,却觉得是父亲偏袒李世民。手中虽握虚名,却没有实权,他心中早已充满不安与怨恨。
从那时起,李建成渐渐把李世民视为眼中钉,不断设法排挤甚至谋害他。而李渊心中对李世民的功高震主也有所忌惮,默许了李建成的种种小动作。父子之间的嫌隙因此愈发加深。李世民虽明白父兄的疑虑,但仍选择克制锋芒,暂时忍让。他既要小心应对兄长的暗算,又要承担起稳定大唐政权的责任。
在李渊外出避暑时,朝中发生叛乱,竟无人可堪大任平叛,最后还是不得不召李世民出兵。李世民心里清楚,父亲是迫不得已才让自己带兵,但大唐江山是他亲手打下的,他绝不容忍乱局。于是,他毅然挂帅出征,并迅速平定叛乱。这场胜利让他威望大增,军心所向,而这对身在长安、毫无实绩的李建成而言,无疑是巨大威胁。
胜利让士兵对李世民更为拥戴,他也将所获珍宝尽数分给将士,不取半点私利,更加赢得人心。但后宫妃嫔们却因得不到珠宝而不满,纷纷哭求李渊。李渊为安抚她们,竟让她们去找李世民讨要。李世民以宝物已封入国库为由拒绝,惹怒了后宫众人。这些妃嫔怨气冲天,纷纷在李渊耳边说坏话。李建成趁机送上大量珠宝,买通了后宫的宠妃们。自此,李渊对李世民越来越不信任,还逐渐削弱其兵权。
李建成暗中伺机而动,准备一击致命。可李世民早已洞察一切,在无路可退之下,选择先发制人,于玄武门发动兵变。血光之下,李建成被杀,李渊被迫让位,李世民登上帝位,开创了盛唐的辉煌。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手足相残、夺位称帝,但若不如此,他与属下恐怕早已性命难保。事实上,他一直忍让到最后关头,才不得不以兵变求生。玄武门之变虽血腥,却也是他在生死存亡中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