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通常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起点,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终点。这段时期清朝政权已显现衰败迹象,国力日渐不振,外患不断,内忧更是层出不穷。在国家主权被逐步蚕食的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愈加尖锐,清政府外强中干,除了一些像慈禧太后这样掌握实权的顶层人物,许多地主阶层的生活却陷入断崖式下滑。
说到地主,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电视剧中的形象:肥头大耳、满脸油光,锦衣华服,出门必然有仆人簇拥。然而,历史上晚清时期的地主与这种荧幕上的形象并不完全相符。实际上,那时的地主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要艰难。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极度恶劣,上层依旧奢华糜烂,而普通百姓则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能够吃饱饭,已经算是“富裕”的地主了。电视剧为了塑造戏剧冲突,把地主描绘成纸醉金迷的样子,其实与现实相差甚远。
地主在清初可能凭借祖上的积累过上安稳生活,但到了晚清,因战乱频仍,新事物的冲击不断,他们原本平稳的收租生活节奏早已被打乱。祖辈遗留的财富,往往难以抵御动荡的环境。从一些现存的照片和史料中可以看到,晚清地主的饭桌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大鱼大肉,常常只有简单的两三个菜。平日里也极为节俭,只有逢年过节时,生活才会略微改善一些。与影视剧的差别更在于,他们不少人还会亲自下地劳动,穿着也十分朴素。一个地主若能拥有一两亩地,秋收时有所收获,就已是不错的境况。
至于地主夫人们,也并非每天沉迷勾心斗角。由于缠足的缘故,她们不可能做粗重的农活,但照看家务、为长工做饭依旧是她们的职责。地主出行更谈不上“八抬大轿”,因为轿子的规格受严格限制,非朝廷命官不可随意使用。多数地主日常巡视田地时,是骑驴而行。地主夫人若有出行需要,则往往依靠独轮车代步,由仆人推行。这种车子小巧,最多容纳两人。
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地主夫人们外出时常会遭遇乞丐围拢讨钱。因为当时灾荒和战乱频繁,很多人即使有劳动力也没有生计来源。善良的地主夫人会给点吃食或银钱,而有些地主夫人则出于嫌弃或不便,也会给钱打发。若遇上态度恶劣的地主家丁,则可能出现毒打乞丐的情况,可见社会矛盾之激烈。
地主收租在当时也并非一本万利。天灾人祸频仍,佃户常常交不上租,地主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白鹿原》中的地主田秀才形象就很贴近这一现实,他生活极其节俭,甚至连饭碗都要刮得干干净净。他解释说,正因为节俭,才能逐步积累资金去买地,以此获取更多利润。这种生活状态,比电视剧中的奢靡形象要真实得多。
晚清的地主层次分化明显。顶层的官僚大地主,例如慈禧太后那样的权贵,每顿饭可能就有上百道菜。而更多的地主则只拥有几亩甚至十几亩土地,日子远谈不上富裕。地主可大致分为两类:封建官僚大地主与庶族地主。前者多依靠祖上的权势与清王朝的扶持,往往通过强制手段或“低价收购”获得土地;后者则多靠自己经营或开荒积累,通常拥有几百亩地,靠勤俭和正当买卖发家。他们的收入有限,往往以租佃为主,与佃农按照比例分成。
地主与佃农的关系分为“租佃制”和“主佃制”。租佃制较为宽松,佃农缴纳定额粮食或银钱即可;而主佃制则近似奴役,佃户几乎没有收成可言。在一些落后地区,主佃关系的压迫甚至引发佃户暴动。随着清王朝的逐渐衰落,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
到了建国后,斗地主运动兴起,大地主、恶霸乡绅下场凄惨,常常东躲西藏,甚至被处决。而那些自给自足的小地主,多被划为中农或富农,遭遇并不算激烈。土地改革的目的在于让人人有田可种,生活有所保障。地主的土地被收回重新分配,恶劣地主则遭关押或清算。在土改大会上,贫农们的控诉声十分激烈,揭露地主的种种剥削行径。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社会环境恶劣,地主的真实生活与电视剧中的夸张形象相去甚远。除了极少数的封建大地主,大多数地主与普通农民并无本质差别,生活同样拮据。相比之下,如今的社会人人有田地,农业技术也大幅提升,饿肚子的现象几乎绝迹,更没有大地主的压迫。这正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与时代更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