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烟已散,但精神长存;硝烟不再,却依旧照亮前行的征途。抗战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光,召唤着新时代青年追随、化身、绽放。唯有接续这份伟力,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中,书写青春的华彩篇章。
循光而行,从历史坐标中寻找信念
英雄以生命镌刻的信仰,是一座不灭的灯塔。佟麟阁将军誓言“战死者荣,偷生者辱”,拼杀至血尽身殒;杨靖宇在冰原绝境,咀嚼树皮仍坚守阵地,只因胸中有“吾辈不屈”的火种;赵一曼用生命写下“生为国家,死亦无悔”的注脚。这些并非尘封史页,而是光的起点。 青年当追随这道光,先要明理——读历史、走纪念馆、听老兵故事,懂得英雄何以无畏;更要践行——在选专业时奔向“卡脖子”科技前沿,在职业规划中扎根基层,在科研攻坚中立足国需,让个人志向与民族脉搏同频。
淬光成钢,在坚守中锻造脊梁
五壮士的纵身一跃,是“宁碎玉、不为瓦”的豪烈;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碑铭,是“血染山河不低头”的誓言;抗联战士的密林坚守,是“穷且益坚”的注解。气节,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最危急时刻的骨骼。新时代青年,要把气节炼入血脉:科研路上遇困,学会沉潜,攻克每一道难关;创业受挫,不怨不弃,重整旗鼓;面对歪曲史实的声音,敢于举证辟谣,守护记忆;在“躺平”潮流前,挺直腰杆,坚持原则。只有历风霜而不改色,方能挺立时代潮头。
以光聚力,在协作中点燃燎原之火
抗战的胜利,源于千万人心火汇成的烈焰。台儿庄的并肩,平型关的协同,是“众志成城”的生动诠释;根据地军民共筑防线,“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场景,化作民族团结的丰碑。 今日青年,亦须在团结中释放光能:科研攻关,跨学科合作,突破技术藩篱;乡村振兴,打通农企对接,带动产业兴旺;社区治理,倾听各方声音,促成共商共治;应对灾害时,肩并肩、手挽手,让团结的温度照亮每个角落。
八十年光阴流转,抗战精神始终不灭。追随之,是不忘来路;化作之,是坚守初心;绽放之,是照耀未来。让我们在信仰的光中确立坐标,在担当的路上留下足迹,以青春之力点燃时代之炬,让复兴的宏图因我们而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