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原本姓叶赫那拉氏,出身于满洲八旗家族。年轻时,她因姿容出众、气质非凡,在咸丰皇帝的一次选秀中被挑选入宫。她的小名叫“兰儿”,因此入宫后被封为兰贵人。兰贵人不仅美貌动人,而且性格温婉、聪慧懂事,很快便赢得了咸丰的宠爱。短短两年,她便从一个新晋妃子晋升为懿妃。由于皇帝对她过分宠爱,甚至经常沉迷在她的温柔乡里,连早朝也常常缺席。加上咸丰纵情声色,身体日渐衰弱,引起了皇后的不满。
为了警醒皇帝,皇后亲自拿着清室祖训来到懿妃的储秀宫。她跪在宫门外,手持祖训大声诵读,意在提醒皇帝不要过分沉迷于美色而荒废朝政。咸丰听闻,惊慌失措地起身,立刻表示自己马上就去上朝,请皇后不要再念祖训。随后,皇后命人将懿妃带至坤宁宫,打算动用家法好好惩戒这位“惑主”的妃子。幸好咸丰及时赶到,制止了皇后,因为懿妃此时已经怀有身孕,才免于一场毒打。
不久后,懿妃为咸丰生下皇子,同治帝。因立下“诞育皇嗣”的大功,她被晋升为懿贵妃。咸丰皇帝自此更加放纵自己,对政务兴趣全无,甚至常常让懿贵妃代他批阅奏章。虽然懿贵妃机智过人,能代劳处理日常事务,但有些涉及朝局的重要奏本,她也不敢擅自决定。例如,恭亲王奕?(恭亲王)上奏请求前往热河探望病中的皇兄,懿贵妃便拿给咸丰过目。咸丰一见此折,心中大为不悦。恭亲王虽是弟弟,却才华横溢,深受先帝道光喜爱。咸丰心里对这个弟弟一直心存嫉妒,甚至担心若自己早逝,幼小的皇子会被其觊觎皇位,因此坚决拒绝。
然而,咸丰注意到懿贵妃在一旁观察自己的反应,仿佛试图窥探心思,这让他对她生出戒备。他渐渐意识到,这位妃子不仅热衷于代他处理政务,还常常在批阅奏章时加入自己的意见。于是,他询问懿贵妃对此事的看法。懿贵妃本以为回答得体,表示兄弟探病实属正常,但话未说完,咸丰便冷冷打断了她。这一刻,他心中隐隐生出对懿贵妃的防范之意。
心怀疑虑的咸丰随后召见了最信任的大臣肃顺,让其阅览奏章并发表意见。肃顺立刻表态,说奕?此举或许另有图谋,劝皇帝严加防范。咸丰听后大为赞赏,认为肃顺与自己心意相合。肃顺见皇帝龙颜大悦,心生一计。眼前,他最大的两个潜在对手就是奕?和懿贵妃,若能借机在皇帝面前揭发懿贵妃,岂不是除去一敌?于是他假意关切,问皇帝近来是否有人代批奏章。当得知多由懿贵妃代劳时,肃顺立刻借古讽今,提到唐高宗病中让武则天代理政事,结果武则天逐渐掌权,最终称帝。他更进一步提醒咸丰,叶赫那拉氏的祖先曾有诅咒,称爱新觉罗氏将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此言让咸丰心头一震,联想到懿贵妃对权力的渴望与频繁插手政务,怀疑更甚。
肃顺又借题发挥,说起懿贵妃曾陪皇帝泛舟时,咸丰不慎落水之事,暗示这是她有意为之,欲加害皇帝。咸丰闻言怒火中烧,立即写下遗诏,命自己身后必须处死懿贵妃。肃顺大喜,认为这是除去隐患的上策。
然而,懿贵妃很快得知此事,她机敏地决定与皇后联手,共同对付肃顺。事实上,皇后对肃顺一党早已心存不满。懿贵妃派人秘密收集肃顺的罪证,终于发现他曾在无人时坐上龙椅,并戏言“我像不像皇帝?”这一举动,足以构成谋逆之嫌。懿贵妃果断将此情报告知皇后,由皇后转告咸丰。咸丰得知后,心中震惊万分。自己最倚重的大臣,竟是心怀叛逆之人!此时咸丰病情已是垂危,但他必须为身后事谋划。
他明白,无论是肃顺还是懿贵妃,都有篡权的可能,但两人彼此敌对。若保留懿贵妃,或许可以借她来制衡肃顺。咸丰自认为布下了一盘高明的棋局,却没想到正是这一步,为慈禧日后掌握实权埋下伏笔。最终,大清王朝在她的手中一步步走向衰亡。
---
这篇改写后的文章总字数超过400字,语义保持一致,并加入了更多细节和背景描述,使情节更为丰满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