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一生既让人感到凄凉,也令人发出无尽的叹息。他从小就被推上帝位,置身于京城深宫的琉璃瓦、金龙镶翠之间,一切衣食住行都由人包办,自己没有半点自主权。清朝覆灭后,国家走向混乱,溥仪被日本人拉入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象征性皇帝,名义上尊贵,实则毫无实权,权力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头衔。
在很多拥护清室的人看来,溥仪像是让皇室走向没落的罪魁;而遭受压迫的百姓则把苦难归咎于他,甚至说他的存在让家破人亡成为家常便饭。然而,现实的脉络远比这复杂。溥仪当时不过是一个年仅三岁就被强行推上最高位置的孩童,智识尚浅,何谈让满清覆灭?他不过是封建王朝体制下的一个受害者,一旦抬手、抹手都受外力驱使。因此,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显然是不公的。
日本投降后,伪满国随之土崩瓦解,溥仪也失去了作为“皇帝”的一切现实可能。作为战犯的他进入劳动改造的岁月,起初的艰苦和屈辱令人心酸,但他在改造期间逐步表现出克制、宁静与自省,最终获得特赦。出狱后的他以普通人的身份面对生活的重担,克勤克俭地劳动,后来重新组建家庭,与新伴侣共同走过平凡而务实的日子,逐渐融入普通社会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的管理权交给公众,故宫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向社会开放,成为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园。溥仪的生活也随之有了转机,他开始以更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这座城,更愿意陪同妻子游览宫殿、花园,向她讲述那些殿宇的故事、珍宝的来历,以及宫闱往日的琐事。一次在满是历史回响的大殿前,他忽然定住目光,脸色骤变,盯着一个身穿中山装、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人正是鹿钟麟。他出身于地主家庭,科举未能中榜,转而投身军旅,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宫廷与军事之间走了一段曲折的路。早年的溥仪因政变而被迫离开紫禁城,鹿钟麟是参与这一过程的军人之一。如今两人重逢,早年的恩怨似乎在岁月的洗礼中渐渐褪色,气氛变得亲切。鹿钟麟甚至拿出故宫的入宫证件,半开玩笑地说要请溥仪重新驾临故宫。由此可见,这位将军既有学识、也有功绩,还以幽默风趣的态度打破尘封的隔阂。
溥仪的一生波澜起伏,但也是因长期在宫廷中生活所铸就的非凡眼力。他对珍宝、字画、器物的鉴赏,往往只需扫一眼便能辨出真伪,这不是迷信,而是日常生活中对长久经历的积累。无论他是站在万人之上的帝王,还是被关在牢房的囚徒,抑或如今作为普通百姓的身影,他的命运都被时代的车轮推动。若说他的生活带有哀怨,那么这份哀怨的根源,恰恰是封建王朝的迟滞与腐朽,以及那些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对人民的压榨与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