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正是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古隆中,请他出山协助自己拯救汉室、成就伟业的故事。诸葛亮自号卧龙,才智卓绝,声名远播,因他的才干与忠诚常被人视为刘备崛起的关键之笔,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几乎被神话化,能力被渲染得近乎妖魔化,具备占卜星相、呼风唤雨之能,谈笑间就能挥动羽扇纶巾、让强弩化作灰烬。但那些不过是后人写就的小说趣味,真正的历史究竟是否也让人感到神话的影子呢?在正史的真实叙述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正史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对客观、克制。书中有士大夫贾诩对孔明的评价:才华确实出众,但集中于治国理政、治理天下的能力上,而非单纯以军事才能惊世骇俗。至于诸葛亮在炮火硝烟之中的指挥才能,是否真如传说那样旷世无双,我们可以从蜀汉后期的北伐行动中窥见端倪:他作为最高指挥官,共进行了五次北伐,虽才智卓越,但在军事上并未取得决定性、改变战争格局的胜利,曹魏的江山依旧稳固如山。这也让人明白,贾诩的评价并非虚言,而是在客观层面上提醒人们,真正的历史并非神话。 那么在蜀汉政权之中,还有谁以军事才能卓越、计谋超群而久被世人称道呢?答案指向与卧龙并驾齐驱的凤雏庞统。水镜先生曾说过,若卧龙、凤雏二人之一能够辅佐蜀汉,就足以夺取天下,可见庞统之才干之强大。说起庞统,他外貌并不俊美,嗜酒成性,常被人轻视,然而他一生却贡献了三项关键计谋,其中一项让刘备十分欣喜,另一项却令曹操头痛欲裂。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往往以“不起眼”的外观和“平常”的性情,掩藏着超常的谋略与胆识。 庞统的第一项被刘备高兴的计谋,便是为他量身定制、促成他攻伐刘璋、夺取益州的战略。这一计策使刘备顺利占据了西川重地,为日后的蜀汉扩张奠定了稳固基础。可惜的是,庞统在执行这项计划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殉职于落凤坡,这样的牺牲无疑给蜀汉带来巨大的损失,也让人深感这位凤雏的 crimson 色彩是如何与功绩紧紧绑定在一起的。若单凭此计,或许并不足以让人记住庞统,但他对蜀汉未来的贡献已深深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若说这一计略尚未被普遍熟知,那么另一项更为人所熟知、也更让曹操头疼的计谋便是赤壁之战前后的布局。历史资料中,庞统似乎参与了对连环计的提出,即建议将战船串联起来,以防船队在水上晃动、士兵晕船。曹操并未预料到这类安排会在关键时刻成为致命一击的导火索;当风起火势逼近时,被缆绳紧锁的船只来不及解开,导致舰队在火攻中陷入混乱、措手不及,从而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尽管“连环计”在战争史中的细节存在争议,但庞统以此计策对曹操的防线造成了现实性的压力,凸显出他虽计数不多,却极具杀伤力的智慧与胆识。由此观之,凤雏庞统的价值并非在于多计,而在于每一计都精妙入微,其影响力足以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