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0日,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人走进了山东文登县政府,手里拿着一封信,交给了相关部门。这封信的发件人来自辽宁清原县,信的内容是邀请文登相关人员赴东北,参加为抗联师长王仁斋立碑的仪式。
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文登当地一阵波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提出了质疑:一个曾经被认为是抗联叛徒的人,怎么突然变成了烈士?毕竟,这位王仁斋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指为叛徒,且在事后曾逃往台湾。事隔40多年,怎么会有人提议为这位“叛徒”立碑,甚至邀请他家乡的代表来参加立碑仪式?
大家普遍感到事情复杂且难以理解,尤其是面对历史的尴尬和复杂,相关部门显得格外谨慎。为了弄清楚事实的真相,文登县决定派人前往东北调查。上级部门也同意了这个计划。
王仁斋,这位英雄的名字,原本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生于1906年,山东省文登县高家村的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青年时期在青州甲种农科学校就读,毕业后曾在家乡的学校担任教员。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后,社会局势动荡,许多人因害怕政治风险而纷纷退出了革命队伍,而王仁斋却坚定地选择加入了红色阵营。
1930年,王仁斋被派往东北奉天省开展地下抗日工作。那时,东北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王仁斋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判刑十年。在监禁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各地迅速陷入敌军的控制,然而王仁斋却在监狱内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凭借敏锐的直觉,他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向看守提出,趁机放了他们,大家可以逃生。
在一片混乱中,王仁斋和狱友趁乱打开了牢门,逃脱了监禁。此时,他已经有一年多没能回家探望父母,但在国家破碎、人民疾苦的背景下,家庭的困顿显得无关紧要。王仁斋进入长白山,组织起了海龙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尽管队伍人数只有一百多人、武器也很匮乏,但在王仁斋的带领下,游击队屡屡打击敌人,专门袭击日军的运输线,成功地补充了队伍的武器和物资。
日军对王仁斋的仇恨深重,甚至悬赏三万元捉拿他,紧随其后的是杨靖宇将王仁斋的队伍纳入抗日联军。1933年,王仁斋所在的海龙游击队并入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王仁斋也被任命为师长。尽管不少人对这一任命表示质疑,认为王仁斋并非正规军事院校出身,缺乏指挥大规模战斗的经验,但事实证明,王仁斋的指挥才能超乎想象。在他的领导下,抗联三师先后摧毁了多个敌人据点,获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
他不仅亲自参与了数场战斗,还成功俘虏了两名日军军官,这一举动让日军极为震怒,开始密谋将其除掉。终于,在1937年秋,王仁斋带着几名警卫员前往莫日红山的筐子沟途中,遭遇了200多名日军的围攻。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王仁斋英勇作战,最终不幸被敌人击中,双腿断裂。在最后时刻,他将机密文件销毁,并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王仁斋的牺牲震动了东北抗联,但由于战局复杂,抗联主力撤离苏联,王仁斋的牺牲未能及时告知家乡。尤其是进入上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许多历史真相被误解,王仁斋被错误地认定为叛徒。
1955年,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在工作中遭遇不公,因父亲被误认叛变而被无故开除。这一事件让王家遭遇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乡亲们的冷嘲热讽令家庭感到愧辱。王仁斋的母亲坚持不相信儿子是叛徒,每日继续扫地,并常说:“我的儿子一定是牺牲了。”她始终相信,王仁斋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
王仁斋的妻子也坚定不移地认为丈夫的清白终将得到证明。她翻找出丈夫曾经藏在家中的革命书籍,并带着这些证据前往相关部门申诉,但无论如何都未能得到有效回应。面对不公,她和母亲带着不屈的信念,走遍了各个单位,寻找证据为丈夫讨回公道。
直到1982年,辽宁省清原县的孙明先在整理县志时,意外发现了王仁斋的英雄事迹,并得知他的埋葬地位于枸乃甸乡的筐子沟。当地的村民冒死将王仁斋的遗体埋葬,这一信息终于传到了相关部门。经过调查,王仁斋的真实事迹得以还原,他的烈士身份得到了确认。
1984年清明节,王仁斋的亲属和当地政府代表共同出席了在清原县筐子沟举行的立碑仪式,标志着这位英雄的历史被彻底恢复,世人终于记住了这位为国家献身的抗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