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曾是一个全方位领先的文明国度,政治、经济、人口和科技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然而,进入近代后,地处遥远东方的中国却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在了后头,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西方率先实现了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并逐步占据全球领导地位。与此相反,直到清朝末期,中国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先进科技的态度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从慈禧太后的照相趣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远未达到理想中的开明与接纳。
慈禧太后,民间常称其为“老佛爷”。这一称呼其实是清朝对皇帝的惯常称呼,用来表达对其权力的尊重与崇敬。慈禧的出身并不显赫,她是满洲镶蓝旗叶赫那拉氏的女子。咸丰二年(1852年),她被选入宫中,初封兰贵人,并且在咸丰帝的宠爱下,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随着同治帝即位,兰贵人迅速晋升为懿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慈安皇后的重要人物。
慈禧之所以能够深得咸丰帝宠爱,还与她过人的书法才华密切相关。咸丰帝晚年体弱多病,常常无法亲自批阅政务,便将批示工作交给慈禧代笔,甚至允许她发表自己的看法。渐渐地,慈禧不仅掌握了政务的脉络,还对清朝的庞大政治体制产生了深入了解。当咸丰帝去世后,按照帝王的遗嘱,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轻的同治帝,但实际上,慈禧与慈安皇后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逐渐控制了朝政。随着辛酉政变的发生,慈禧联合恭亲王奕?,清除了这些顾命大臣,开始真正掌握了清朝的政权。她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排除异己,重用汉族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利用洋务派自强思想延续了清政府近40年的统治。
然而,如果没有外部西方列强的侵略,慈禧太后恐怕一生都只是一个掌握后宫实权的太皇太后。在西方科技、思想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之下,慈禧的种种应对措施也显得有些过于缓慢与无力。尽管她是一位权力极大的女性,深知变革的必要性,但她的措施往往偏向于保护自身利益,而非彻底改变国家的命运。
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先进的科技产品逐渐涌入中国,其中包括照相技术。初次接触时,许多人对这种能够固定人像的“新奇事物”感到排斥,认为它与传统的文化观念不符,甚至视为不祥之物。慈禧太后起初也对照相技术持敌视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摄魂之术,认为照相的光亮会将人的灵魂捕捉进照片中。直到她看到一些人照相后并无不适,才渐渐改变了看法。
一个宫中的格格对洋人的新奇发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耐心地向慈禧解释照相术的原理。格格告诉慈禧,照相时闪光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灯泡,并非什么神秘的摄魂法术。终于,慈禧放下了对照相的敌意,亲自尝试拍了一张照片。在拍照时,格格教她说英文“chess”来配合镜头,但慈禧的发音错误,误说成了“茄子”。这一误会,使得“茄子”一词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了大家熟知的拍照时的口号。
从那时起,慈禧太后便开始乐于接受照相,并且频繁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拍摄了大量的宫廷生活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今天仍存放在美国博物馆中,让后人得以一窥晚清宫廷的真实面貌。慈禧对照相的兴趣并不止步于此,她还对留声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常常听西方的音乐,如华尔兹和古典曲目。
面对西方科技的迅猛发展,清朝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国将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慈禧支持了洋务运动,推动国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力。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抓住这一机遇,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船舶工业、铁路、电报等体系,推动中国逐步向工业化迈进。西方的工业革命成果大量涌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全面的冲击,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主张通过实业救国来强国富民。
然而,尽管慈禧在表面上支持洋务运动,但她始终没有彻底放下封建主义的束缚。她既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实现富国强兵,又时常扶植顽固派,试图在保守和改革之间维持平衡。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后,她勉强支持光绪帝的维新变法,但当变法涉及到她的权力时,她毫不犹豫地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处死了六位主张变革的官员。
慈禧太后的一生,既是个人权力欲望的体现,也代表了一个封建王朝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时的困境。她的改革既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晚清社会的保守和顽固。无论慈禧愿意与否,历史的车轮最终将推动她走向无法回避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