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于211年10月受邀进入四川,并在接下来的准备中花费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直到212年12月才决定反击刘璋,进而发动战争。经过一系列关键战斗,刘备于214年4月成功占领成都,完成了对西川的征服。这个过程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其中的准备阶段就占据了大约一年零两个月,而实际作战时间则为一年零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刘备的军队几乎所向披靡,但也有例外,尤其是在攻打雒城时,刘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刘备的顺利进展与挑战
自212年12月起,刘备与刘璋彻底决裂,开始了军事行动。随后的战事可谓势如破竹。首先,刘备凭借庞统的计策轻松解决了白水军的威胁。在出征前,庞统建议刘备假称回军荆州,并杀掉了杨怀和高沛,成功掌握了白水军的控制权。刘备随后率领黄忠与卓膺率军南下,而他自己则亲自北上白水关。这一策略不仅避免了直接冲突,还迅速将白水军并入自己阵营,稳固了后方。
接下来,刘备的军队一路攻城略地,迅速击败了刘璋的防线。在涪城,刘璋派遣了冷苞、张任和邓贤等将领前来防守。然而,刘备军行军迅速,敌军未能及时整合兵力,导致他们逐个被击败,涪城易手。紧接着,刘备的军队轻松攻下了绵竹,因为刘璋在该地安排的主将李严和费观早已有心归降,二人见刘备来袭,立刻献城投降,几乎没有经过一场战斗。
刘备的“红利”效应
刘备能够如此顺利,不仅仅是由于他军队的强大,更关键的是他所依靠的两大“红利”。首先,他的“袭击红利”来自于刘璋的不防备。在刘备突然翻脸的情况下,刘璋未能做好足够的防御准备,导致刘备能够轻松攻占白水军,并接连击败涪城的防守部队。其次,刘备在进入四川后进行了一年的准备,他大肆收买人心,尤其是通过法正的建议,用大量金钱和资源收买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逐渐使得西川的一部分官员和军队转投刘备旗下。因此,刘备的军队能够在开战初期迅速收获大量支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红利”逐渐消耗殆尽。特别是在攻打雒城时,刘备发现自己不再能依赖这些先前的优势。雒城的守军并不强大,但却极为忠诚,这也让刘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雒城的坚固防御
雒城之所以成为刘备的难关,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御设施。雒城位于涪水之北,南邻山地,自然形成了良好的防御屏障。城墙采用厚重的夯土结构,且高度达十一层,墙体宽达8.7米,极为坚固。此外,雒城的物资储备也非常充足,因为在刘焉入川时,雒城曾是其治所,物资相对丰富。对于刘备而言,尽管他在之前的战斗中取得了快速胜利,但面对这样一座坚固的城市,即便是他训练有素的军队,也在攻城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进攻困境与损失惨重
尽管刘备不断加大攻势,但雒城的防守非常顽强。刘备军虽然兵力逐渐增加,但依然显得兵力不足,补给短缺,且许多新加入的部队忠诚度存疑。这些因素使得攻城难度倍增,甚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围攻雒城的过程中,刘备失去了庞统这位重要谋士,庞统在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这对刘备军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
刘备的决策与最终胜利
面对这一困境,刘备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决定从荆州调遣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精锐部队加入战斗。经过一番艰苦的行军和战斗,刘备终于攻下了雒城,接着迅速推进,最终迫使刘璋投降,整个四川的局势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刘备通过调动荆州的援军和有效的战略调整,成功克服了雒城的困难,最终赢得了西川的控制。然而,这场战斗的艰难程度,也揭示了刘备军队在面对坚固防守时的诸多问题:兵力、补给和人心的稳定性等,这些都成为了刘备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