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兵马俑的意外发现,埋藏已久的始皇陵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些在广袤土壤中沉睡的陶俑,无疑是这座宏伟陵墓的一部分,属于陪葬坑的范畴。然而,尽管它们仅为陪葬的体现,此处仍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令人叹服。想象一下,若有一天,始皇陵的地宫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展现在公众面前,那将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景象,实在难以想象。
关于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唯一的历史文献来源于《史记》,但令人遗憾的是,司马迁的描述不过寥寥几十字,无法详尽描绘这位伟大帝王的宏伟构想与埋藏的神秘财富。这无疑使人们的想象带上了更多的色彩,也为后世开启了无尽的探索与研究。
为了建造这座空前绝后的陵墓,秦始皇动用了超过七十万人参与这一浩大的工程,甚至导致了附近渭水的流动几近停滞。这种规模的工程若属实,确实远超埃及金字塔的气势,不禁让人钦佩古人的智慧与力量。从古至今,试图解开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人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我们对地宫内部的状况有了一定了解。
现代探测技术显示,始皇陵的封土完好无损,尽管地宫的外部出现了一些小型盗洞,但整体上似乎受到较少的破坏,这令探险者们更加好奇。然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至今仍没有人真正动手发掘这一陵墓的秘密呢?
仔细分析,其实是由于技术上的难题。挖掘如此庞大而重要的陵墓绝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尽管在发掘中找到了皇帝及其皇后的遗骸以及不少珍贵的陪葬品,但由于当时的保护措施不当,很多文物在见光后迅速受损。其中,皇后身上原本精美的丝织衣物被挖掘人员直接用浆糊进行处理,导致它们迅速变硬并失去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一些古老文献在阳光照射下也惨遭毁灭。相比之下,始皇陵显然规模更大、意义更重大,因此对其发掘必须更加谨慎小心。
自1976年兵马俑坑首次被发掘以来,四十多年来的考古工作仅局限于这一部分。根据测量,兵马俑坑的总面积约为20780平方米,而整个始皇陵的总面积约为其13倍以上。迄今为止,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发掘,兵马俑坑所占的面积也仅仅是整个陵园的五分之一而已。以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完整发掘始皇陵恐怕还需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为考古发掘工作的复杂性,要逐步、有计划地挖掘始皇陵的其他部分,无疑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更何况,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建立一个汶川地震博物馆,国家的预算就高达23亿人民币。那么,发掘始皇陵所需的投资,将会是何等庞大?此外,在发掘完毕后建立秦陵博物馆的费用,又会高到哪种程度?即使博物馆建成,日常的维护和文物保护又会消耗多少资源?这些都是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
而且,考古发掘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不能因为遇到问题而拒绝进入陵墓的探索。如果一味追求秘密的揭开,就像郭沫若当年为了探究万历皇帝的秘密而盲目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任何惠兹得来的知识都不是值得的,甚至会导致连带的文物损害。因此,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首位,唯有确保文物的安全才能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与其冒险让先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遭受涂炭之苦,不如宁愿将其留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在更合适的时机来研究和欣赏这些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