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十五年八月,秦桧的健康急剧恶化,开始卧床不起,无法写字,只能依赖儿孙代为执笔处理琐事。到了十月,秦桧的病情愈加严重,宋高宗赵构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去探望,见到秦桧已经连说话都感到吃力,只能不停流泪。赵构看到这样的情形后,决定为秦桧准备一份诏书,拟定让他提前退休,好好养病,准备第二天发布。
然而,秦桧的养子秦熺并不甘心,暗中指使自己的儿子秦埙和亲儿子林一飞四处活动,谋划着要让赵构同意将秦桧的职务继承下来。第二天,一名官员上书赵构,提议让秦熺接替秦桧的职务。这一提议让赵构非常愤怒,他立刻下令,封秦桧为建康郡王,秦熺为少师,并决定将两人同时退休。
当秦桧收到赵构的诏书后,心情沉重,深感震惊。当天晚上,他因过度悲愤和身体虚弱而突然暴毙。紧接着,秦桧的儿孙和亲信们都被贬到外地,彻底失去了权力。到了绍兴三十年,秦桧唯一的亲儿子林一飞也去世了,并且未留下后嗣,从此秦桧家族彻底断绝了血脉。
这似乎是命运的报应。秦桧在一生中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最终却没有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会如此惨烈。他曾深陷岳飞冤屈之事,自己的一生充满了背叛与算计,却没有想到最后自己会陷入如此孤独的境地。赵构之所以采取果断措施,除去秦桧,绝不是为了替岳飞复仇,而是因为秦桧失去了政治价值,并触及了赵构的底线。
秦桧曾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年仅二十四岁,他便考中进士。按理说,秦桧本应在朝廷上大展宏图。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遇到妻子王氏之后。王氏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却是一个心狠手辣、嫉妒心强的悍妇。在与王氏结婚后,秦桧发现她无法生育,于是与一名奴婢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然而,王氏得知后,不仅不允许秦桧认回亲生儿子,还强迫他让一个叫林一飞的朋友收养了孩子,取名林一飞。而为了稳固王氏家族的地位,王氏还将自己的侄子秦熺收养,成为秦桧名义上的儿子。最终,秦熺成为秦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而亲生儿子林一飞则一直生活在林家。
随着秦桧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南宋的重要官员,王氏家族的势力也得以拓展。然而,在靖康之变时,王氏家族选择投降金人,秦桧也不例外。为保全自己,他选择了向金国低头,并被金人俘虏。然而,秦桧的命运并未终结,他获得了金人将领完颜昌的青睐,被任命为参军,并多次参与金军的战事。
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终于意识到南宋不是可以轻易打败的对手,开始考虑议和。此时,秦桧被金人释放回到南宋,并提出了分治的方案,主张南北分治,这一建议得到了赵构的支持。赵构早已打算议和,便与秦桧共同推动此事,最终使得秦桧成为了南宋议和派的领军人物。尽管赵构表面上不喜欢秦桧,但为了达成议和的目的,他不得不任用秦桧,并依赖他与金国的沟通。
然而,随着议和的逐步推进,秦桧逐渐失去了赵构的信任。赵构虽然表面上宠爱秦桧,但心中却对他日益横行不法、权力膨胀感到担忧。绍兴十年,岳飞再次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金国也逐渐意识到议和的重要性,最终秦桧策划了岳飞的陷害,使得岳飞被赵构召回并被撤销兵权。
绍兴议和最终达成,南宋向金国称臣并割让了大片领土。赵构为了确保议和成果,也默认了秦桧的做法,甚至让他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将权力集中在自己一派。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构对秦桧的依赖逐渐加深,然而秦桧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家族的未来,秦桧为自己的养子秦熺铺路,不仅排除异己,还通过不正当手段让秦熺得到了更高的官职。
然而,秦桧的过度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赵构在处理秦桧问题时展现了极大的耐心,但随着完颜亮上台并逐步加强了对南宋的威胁,赵构意识到秦桧不再能为他提供帮助,而秦桧自身的野心已经到了触及皇权的地步。于是,赵构最终决定给秦桧致命一击,以一纸诏书让其退休,从而彻底切断了秦桧的权力根基。
秦桧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虽然赵构在表面上继续支持秦桧,实际则在暗中削弱了他的势力。最终,赵构通过这一行动,确保了自己的皇权地位,但却也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