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英雄辈出,群雄逐鹿,各地的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每个英雄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有的胸怀大志,欲称霸天下;有的侠肝义胆,愿为民除害。三国时代,是无数人心中那片难以忘怀的热土。
然而,如果谈到那个时代最令人敬仰的英雄之一,赵云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战神”。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凭借“七进七出”之壮举,成了无数人心目中的神勇将领,他的英勇和忠诚仿佛让每一个怀有侠客梦的人都为之动容。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却并未得到如小说中那般的重用,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刘备会没有充分重用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呢?赵云到底在某些方面存在什么短板,以至于未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一话题。
首先,了解刘备的身世是十分关键的。刘备,号称“刘皇叔”,其身份的贵族背景是无可置疑的——东汉的皇族后裔。东汉时期的社会等级极其森严,尤其是在晋朝建立后,这种阶级分化更加明显,贵族出身才是取得权力的主要凭借。举个例子,袁绍能够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除了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外,更多的是因为他拥有显赫的背景,袁家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为他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刘备虽然是没落的皇族,但骨子里仍然遵循着这种社会制度,认为出身显赫的将领才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追随。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重这一套门阀制度,曹操便是其中之一。曹操虽然身世并不显赫,但他始终认为,所谓“四世三公”不过是“冢中枯骨”,没有真正的实权和价值。曹操麾下的将领,几乎没有哪一个是出身贵族,除了曹家与夏侯家,其他的如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都是凭借个人才能从草莽中崛起的英雄。如果赵云跟随曹操,凭借他的能力,早早就可以出将入相。然而,赵云最终选择了刘备,这使得他不得不面对刘备对“门第”的看重。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早期确实并不重视门第,毕竟他也一度身无长物,只能靠卖草鞋为生。他与张飞、关羽的结拜,也是在桃园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进行的。然而,随着刘备的事业逐渐壮大,尤其是诸葛亮的加入,他开始意识到军队中的人物排序对整体大局的重要性。这一点,也与诸葛亮有着密切关系。诸葛亮虽然深知赵云的勇猛与忠诚,但他作为刘备的亲信,总是倾向于将亲近的人安排在重要的位置,而赵云,尽管英勇,始终不是诸葛亮的亲信,这导致了他在刘备麾下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用。
当刘备最终称帝后,封赏一事便成了焦点。许多人期待着封赏,而赵云却被排除在外,尽管他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刘备登基后,征西将军马超凭借其世代的侯爵身份,位列封赏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法正,甚至诸葛亮也只能排在第八。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人物中竟然没有赵云的位置。这一安排,足以说明刘备对赵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那些有显赫背景的人物。
除此之外,赵云的性格也有所影响。赵云一生性格冷静,虽然勇猛善战,但不善言辞,也不擅长“社交”这种政治手段。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赵云曾当面提出:“益州这边常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应该将这片土地的良田分给百姓,而不是让这些土地被官员私自分封。”赵云这一番言辞,虽出于好意,但在一些心怀野心的大臣眼中,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也让他与其他文武百官的关系稍显疏远。
赵云的运气也不是很理想。在他初投刘备之时,刘备的势力非常微弱,手下几乎没有兵力可用,他的角色更多的是保安队长。随着刘备逐步崛起,赵云也一直留在保安队长的位置,直到刘备的队伍壮大,才开始意识到赵云的才能。可惜,这个时候赵云已经年老,满头白发,错失了许多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
赵云,凭借着过人的勇武和忠诚,如果早些被重用,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滚动,便再也无法倒退。赵云最终并未获得他应得的荣耀,但他的忠诚和勇敢,仍然永载史册,成为三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