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存在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巴蜀的粮食彻底解决了秦国的缺粮问题。表面上看,秦国得到了巴蜀的广袤土地,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巴蜀虽然肥沃,但其粮食产量并未能完全弥补秦国长期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因此,秦国的统治者只能加速进行征服六国的计划,力图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资源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至于诸葛亮的缺粮问题,也可以理解,毕竟战乱不断,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如此情况下保持稳定。
有些人可能会辩解,说秦国在吞并巴蜀后,迅速开发都姜堰,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的确,巴蜀的资源为秦国提供了粮食的支持,但这些粮食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秦国的长期饥荒。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决定灭六国,不仅仅是为了扩张领土,也因为国内严重的饥荒与瘟疫。迫于国内问题,秦国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这些矛盾,这也是历史上许多战争背后的一个常见动力。
秦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急需粮食,这让秦始皇不得不迅速采取行动,开始了灭六国的计划。韩国被灭时,秦国内部发生了大地震和大规模饥荒,国内局势异常严峻。如果不能迅速解决韩国问题,秦国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危机。幸运的是,灭韩国的行动顺利进行,没有发生太大波动。接着,秦国对赵国发起了进攻,此时国内的饥荒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在征服燕国时,还爆发了雨雪灾害。可以说,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天灾和人祸,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减缓秦国的军事行动,反而促使他们以更加快速的节奏推进。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特别是在攻占敌国都城和重要粮仓时。通过迅速解决敌人的抵抗,秦国能够获得大量粮食,这为其稳定国内局势提供了及时的支持。正因如此,秦国的扩张并没有受到粮食问题的阻碍,反而加快了他们的行动步伐。可以说,秦国的迅速崛起,除了军事能力的强大外,缺粮问题的迫切性也是推动他们迅速吞并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巴蜀的肥沃土地和郑国渠、都姜堰等水利工程为秦国提供了粮食保障,但这些资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秦国的粮食问题。由于巴蜀与关中之间存在秦岭的阻隔,交通非常不便,粮食的运输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即使巴蜀的粮仓极为丰富,但要将粮食从巴蜀运送到关中,难度可想而知。在古代,交通运输非常困难,秦岭的山脉让运输变得更加复杂。即便在隋唐时期,关中的粮食供应问题仍然依赖于关东或自给自足,巴蜀的粮食运输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即使郑国渠和都姜堰竣工,帮助缓解了部分粮食问题,秦国的粮食短缺依然没有完全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秦国在关中建立了粮仓,通过洛阳等中原地区将粮食运送到关中,然而这种解决方式依赖于其他地区的支持,无法完全依靠巴蜀的粮食。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无论是秦朝还是后来的隋唐,关中的粮食问题都未能彻底解决。
即使巴蜀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粮仓,古代的交通瓶颈仍然让粮食的运输变得极其艰难。这种物流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尤其是在三国时期,蜀汉面临的粮食问题更加严峻。诸葛亮北伐时,虽然巴蜀的沃野千里,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巴蜀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正因如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说明蜀汉的整体情况已非常糟糕,劳动力不足,耕地荒废,粮食自然短缺。
蜀汉的上层知道这一点,因此采取了将青壮年既安排为士兵又兼任农民的策略。诸葛亮上任后,修复了不少水利设施,并且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即使如此,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劳动力不足,粮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失败,部分原因也与粮草补给困难密切相关。要知道,如果当时粮草能够顺利送到前线,或许局势会有截然不同的变化。
为了应对这一困难,诸葛亮改变了策略,放弃了依赖后方粮草供应的做法,转而采取自己解决粮草问题的方式。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他在陇右地区争取粮草支持。虽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劳累,诸葛亮的健康也严重受损。最终,虽然蜀汉通过努力缓解了粮食短缺,但要依赖于巴蜀的粮食资源,始终存在交通运输的重大瓶颈。因此,尽管巴蜀的粮食丰富,但运输困难,还是无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总的来说,巴蜀的粮食虽然丰富,但因运输问题难以发挥出足够的作用。在没有可靠粮草保障的情况下,秦国和蜀汉能在不利的环境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