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任何犯下死罪的人,都会经过三司衙门的审查,确认无误后便被绑缚送往刑场处决。这种处决方式常常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职业——刽子手。他们是那些负责执行死刑的人,必须具备极大的胆量和细致入微的技术,一般来说,这项工作的技能是需要时间去锤炼的。最终,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磨练,刽子手们的收入通常来说是非常可观的,能够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大部分刽子手在晚年的生活却是悲惨而凄凉,人生的结局往往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感惋惜。
如果我们来看看清末一位名叫邓海山的刽子手,他的真实叙述提供了一个关于刽子手这一职业传奇而又悲惨的画卷。邓海山被誉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刽子手,他的生平故事让人不禁思考,刽子手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成为一名刽子手,首先需要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行拜师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他每天都要进行严格且艰苦的训练,重点在于熟练刀工,开始时会通过砍冬瓜、砍香瓜等练习基本功。练习过程中,刽子手必须牢记三个标准:速度、力量与准确性,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执行斩首时,准确度要求极高,因为人类的脖子并不长,稍有偏差便可能造成惨重的后果,刀起刀落之间需要做到干脆利落,绝不能留有丝缕之残余。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邓海山终于正式上任,成为了一名刽子手。人们常常对此类职业的薪酬感到惊讶,实际上,刽子手的收入之高超乎寻常。许多死刑犯的家属为了让亲人少受痛苦,或者希望给他们留个全尸(即头颅不完全断裂,仍有皮肉相连),常常会私下向刽子手给付一些酬金,希望能得到优待,从而在执行时给予犯人一些“便利”。
尽管邓海山成为刽子手之前,他的师傅曾告诫他,斩首的总人数绝不可以超过一百人,一旦砍到99人,便要洗手不干,否则就会遭到天谴,遭受断子绝孙的后果。然而,邓海山并未听取师傅的忠告,终其一生,他执着于这个职务,实际斩首人数接近300人,一直干到民国时期,之后才因为这一职业的消失而不得不收手。
晚年时,邓海山渴望成为一名和尚,以求得心灵的安宁。然而,当他来到寺庙,打算入寺修行时,却遭到了方丈的拒绝,方丈斩钉截铁地说道他“杀业太重,佛门不收”。这一刻,邓海山感到了一种无形的惩罚,他仿佛想起了师傅曾说过的话,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悔恨。果不其然,最终他的生活如师傅所言,孤独终老,无儿无女,成为一个孤苦无依的老者,后半生的生活似乎就是对他年轻时选择的一个无情报应,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