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两个朝代无疑是汉朝和唐朝。而最缺乏骨气的,则毫无疑问是宋朝。许多朝代遭受外敌压迫,但大多是因为实力不敌才屈服。然而,宋朝却不同,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兵力,明明完全有能力反击敌人,但却因畏惧战斗而选择屈服。比起那些因无法抗敌而求饶的朝代,宋朝的这一选择显得尤为可耻。明明能够胜利,却选择向敌人乞求和平,这样的软弱无能,真是让人痛心!
宋朝的这一屈辱性选择,正是从“澶渊之盟”开始的。让我们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看看大宋到底有多么“怂”。
澶渊之盟:大宋的“软弱”开始
公元1004年,辽国的圣宗与萧太后亲征,辽军大举进攻宋朝。不同于后来的靖康之耻,那个时候的宋军依然保有着汉唐的军风和五代的战力,依然是一支百战百胜的强军。辽军入侵宋境,凭借突袭和奇兵之计,虽然连战连捷,但实际上也遭遇了宋军的顽强抵抗。大宋的将士们完全没有畏惧辽军的心态,甚至有许多士兵以能和辽军正面作战而感到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辽军虽然兵力众多,但宋军依靠长弓弩等武器,时常能够对敌造成强大打击。甚至辽军的骑兵在遭遇宋军的强弩攻击时,也曾一度受到重大打击。宋军的许多将领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摧毁敌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朝的皇帝和官员们,却在这一时刻选择了向辽国低头。
大将杨延昭的战略遭遇冷遇
大将杨延昭上疏请求皇帝立即犒赏三军,并提出可以分兵把守要地,甚至建议趁机收复失地,如幽州、易州等地。但这份充满战斗意志的奏折却遭到了朝廷的冷遇。当时,宋朝的上层几乎没有人有意与辽国交战。甚至在面对辽军的压境时,皇帝和一些重臣已开始讨论逃亡的计划,考虑将都城迁到南京或成都等地。
宋朝的决策层被对敌人的恐惧所笼罩,根本没有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度。最终,辽军进攻至澶州时,宋军虽然已开始反击,但在此时,朝廷却决定服软,主动求和,向辽国纳贡。这一决定让辽国方面感到大吃一惊。宋朝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向辽国缴纳岁币,换取和平,完全放弃了应有的战斗决心。
大宋的软弱与“纳贡”策略
大宋朝的统治者宁愿花费钱财去向敌人购买短期的和平,而不是鼓励军人奋勇作战,消灭敌人。这种将军人的勇气视作无物,而只顾自己口袋的做法,显得极为不堪。宋朝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有足够的兵员和武器,理应能够对抗外敌,但朝廷却选择了妥协与屈服,这无疑是极其耻辱的。
有人辩解说,宋朝至少没有像汉唐那样通过和亲的方式换取和平,而是通过岁币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岁币买和平”的做法,实际上与和亲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宋虽然不和亲,但它用金钱买来的是一种暂时的平息,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只是让敌人更加轻视宋朝的存在。
汉唐的和亲与宋朝的岁币
与宋朝不同,汉唐选择和亲,并非因为怕打,而是为了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在汉唐初期,尤其是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唐朝与突厥的冲突中,汉唐的和亲是一种战略撤退,它们用这种方式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力量的积累,最终击败了匈奴和突厥。与此不同,宋朝的岁币购买和平,并非出于战略考虑,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面对外敌的勇气与决心。
而且,汉唐的和亲往往意味着与敌国建立更深的关系,特别是汉朝的和亲,很多公主最终成为了匈奴的王后,唐朝的和亲也是为了确保边疆的安宁。相比之下,宋朝的岁币交易则显得更加低贱,因为宋朝在打败辽军之后,仍选择通过金钱来换取和平,毫不显示出任何的强者风范。
宋朝的最终败北与“抑武”的影响
最终,宋朝的软弱和对军队的不重视,导致了它在面对金国和蒙古时的屡屡失败。宋朝的“抑武”政策使得士族出将入相,士人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而武将却被边缘化,造成了国家整体军事素质的低下。辽、金的进攻不仅摧毁了宋朝的江山,也暴露了其政治体制的弊端。
宋朝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悲惨的教训:在强敌面前,如果没有骨气,没有决心,即使拥有一时的财富与资源,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