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临安忽然传来圣旨,岳飞被罢免兵权,立即回京。
岳飞心里虽愤懑,但圣旨如山,只能照办。问题是,他一旦走开,岳家军会不会替他出头?
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全军保持安静,董先、庞荣、牛皋这些大将没有一个闹事,反而老老实实上交兵符。
哪怕岳飞最后惨死风波亭,部下们依旧没人敢吭声。这是忠诚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要搞清楚这点,得先把时间往前倒回到绍兴七年(1137年)的“淮西军变”。
当时,刘光世是“淮西宣抚使”,握着重兵,可他打仗不行,还爱捞钱,弄得军中怨声载道,赵构觉得不能再纵容,下旨收回兵权。
结果刘光世刚一撤退,他的心腹大将郦琼立马跳反,带着四万旧部投降伪齐,这就是著名的“淮西军变”。
一时间,南宋好不容易稳住的防线瞬间崩盘,金军趁机南下,赵构急得直跺脚。
这事让赵构记忆深刻,一个将领要是对军队掌控太牢,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第二个郦琼”。
刘光世的军队,完全是他的“私兵”,从北宋末年起,他就带着这帮人打天下,很多将领不是老乡就是多年心腹,士兵们也觉得自己吃饭靠的不是朝廷,而是靠刘光世。
赵构罢免刘光世,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当然要闹。
岳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岳飞的部队虽然叫“岳家军”,其实一点也不“私人”。
最早建制是“神武右副军”,后来改名“行营后护军”,这名字听着威风,但性质上就是皇帝的禁军,直属朝廷。
换句话说,岳飞只是“项目经理”,而不是“老板”。军队名义上归他管,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真正的东家是皇帝。
再看岳飞手下那些大将,董先、庞荣、牛皋、王俊、傅选……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可他们和岳飞关系有多铁?说实话,几乎没什么私人感情。
这些人要背景有背景,要资历有资历,并不是岳飞提拔起来的嫡系,更像是朝廷给岳飞派来“协管”的干部,甚至王俊后来还参与了对岳飞的弹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就记载,岳飞自己都抱怨过“将领多不从命,可见他对部下的掌控力非常有限。
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定下了规矩,军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绝不能让某个将领坐大。
南宋延续这一套,赵构通过枢密院牢牢控制调兵权、军饷发放和人事任免。
所以,当岳飞被罢免的时候,朝廷立刻派张俊接管军队,部下们也立马归顺新“老板”,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能征善战,却从未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他和“岳家军”的关系,更像是“执行者与项目组”,而不是“主帅与死忠”。
刘光世的兵会为他造反,因为那是他的“私兵”;岳飞的兵不会替他出头,因为他们始终是皇帝的兵。
如果岳飞真能像刘光世那样,把军队变成私军,他或许不会那么孤立无援。
但在南宋的制度下,这是不可能的。岳飞精忠报国,却被体制一步步推向了风波亭。
所以,当他倒下时,昔日的战友们选择了沉默。这不是他们不忠,而是他们更清楚,忠君远比忠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