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通常看到诸葛亮英勇牺牲在五丈原之后,便认为三国的历史也随之告一段落。很多人因此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既然诸葛亮不再出现在历史舞台,蜀汉也难再与魏国争锋,而魏国注定会统一天下,接下来故事的结局似乎早已没有悬念,因此他们觉得没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然而,实际上,诸葛亮临终前并没有完全放下对蜀汉的期望,他已经为自己的继承人——姜维,做了周详的安排。诸葛亮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战略精髓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姜维,期望他能继承自己的遗志,恢复汉室江山。姜维确实不负重托,三度出征魏国,尽管每次都未能成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他不具备能力,而是因为诸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些征伐未能最终达成目标。
首先,六出祁山的艰巨代价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喜欢研究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斗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有多么深远。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不仅让蜀国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更让诸葛亮深感心力交瘁,痛苦万分。此后,蜀汉失去了荆州这片重要的战略资源,而蜀军向魏国发动进攻,还需要跨越千里蜀道,交通极其不便,补给线严峻,作战困难重重。此外,蜀汉的军力资源严重不足,原有的兵力在多次战斗后已几乎消耗殆尽,征兵难度增大,整个国力持续下滑。虽然诸葛亮极力推行军事改革,力图恢复蜀国的战力,但他的死去,却使得姜维接手时,蜀国的整体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姜维在接管后的二十年间,几乎用尽了所有心力来重整蜀国的基础,却始终未能彻底恢复其战斗力。
其次,魏国的双子星——邓艾与钟会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姜维的困境。魏国一向比蜀吴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司马懿不仅为魏国挑选了许多能将,邓艾和钟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二人各自有着与姜维不相上下的智谋和战略眼光。姜维作为蜀国的主将,面对两个如此出色的对手,必然难以占据优势。加上魏国强大的军队,姜维无论在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出色,单打独斗的局面下始终无法击败两位顶尖对手,最终导致了伐魏失败。
再者,刘禅的猜忌之心与频繁干预,给姜维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不少麻烦。诸葛亮曾在四出祁山时,虽然已有了明显的胜势,但当时刘禅却因为听信谗言而紧急召回了诸葛亮,导致蜀军错失了天赐良机。姜维继位后,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当他再次出兵伐魏,凭借诸葛亮传授的兵法和二十四象阵法,成功击败了邓艾,正准备追击之时,却也被刘禅突然召回,原因依旧是听信了谗言,错失了这次最接近胜利的机会。可以说,这次伐魏是姜维最为接近成功的一次,但也最为可惜。
最后,蜀国后防的薄弱,成为了姜维进行远征时的另一大难题。诸葛亮在出征时,留下了费祎、蒋琬等重臣来镇守朝政,确保自己后方的稳定。然而姜维出征时,蜀国的朝政却并不稳定,刘禅迷恋权臣,昏庸无能,政务几乎由宦官把持,导致朝中政事动荡不安。魏国在得知蜀国内政不稳后,趁机大举进攻,姜维不得不将所有兵力集中在剑门关,凭借仅仅几万人的兵力勉力抵挡住魏国十数万人的进攻。虽说姜维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但面对庞大的魏国军队,难免力不从心。而更为致命的是,魏国的邓艾,利用蜀国后防薄弱的漏洞,带领几千精兵偷渡阴平,成功绕过蜀军主力,直接从背后发动进攻,蜀军的防线迅速崩溃。刘禅此时见事已至,毫无抵抗之力,直接投降了魏国。姜维见大势已去,无奈选择了投降。
综上所述,姜维的伐魏失败,并不代表他缺乏能力,而是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正如司马昭在临终前对刘禅的评价那样:“这等昏庸之主,就算是诸葛亮也不能辅佐长久,何况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