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去荆州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疏忽大意,而是他在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范。为了防止东吴的侵袭,他沿着江岸建立了多座烽火台,并且安排了足够的兵力进行守卫。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负责警戒的潘濬与他素有过节,因此对于防守工作疏忽大意,最终让东吴的吕蒙找到了机会发动突袭。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关羽败亡过程的描述基本一致。关羽为了恢复体力,确实进行了刮骨疗毒,虽然手术过程和医生的身份并未明确,但这一事件确实发生过。另外,庞德用箭射中关羽也不是虚构,尽管史料中所说的箭伤部位有所不同。
既然两部书籍对于荆襄之战的记载大体相同,我们不必过多区分哪本书的版本,而应结合这些资料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主要原因。荆州的失守,本质上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那些与关羽有过矛盾的人物,如潘濬、糜芳和士仁,纷纷背叛了他。而关羽原本亲近且信任的两位将军——赵云和孙乾,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协助防守,导致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关羽在拒绝了孙权提议的联姻后,心生戒备,对东吴产生了强烈的警惕。他选择沿江布防,筑起烽火台以便于在敌军渡江时及时报警。关羽意识到,如果东吴兵马越过长江,他必定亲自带兵迎战。他对孙权提出的联姻条件心生不满,觉得这种要求极为无礼。孙权想通过婚姻联姻来牵制他,这让关羽想起了历史上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屈辱和和亲政策,心中愤怒难忍。
孙权此举并非单纯求和,他其实有着更为复杂的目的。关羽作为刘备的兄弟和部下,地位较高,但即使孙权意图结亲,也应当与刘备直接交涉,而不是通过关羽。这样一来,孙权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削弱关羽的地位,将他与自己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上,甚至可能在刘备面前使关羽陷入尴尬境地。
关羽识破了孙权的险恶用心,愤怒之下,他不仅怒骂孙权使者,更通过刘备表达了自己对这桩联姻的拒绝以及对忠诚的表白。赤壁之战后,刘备对其手下功臣进行封赏,张飞和赵云获得了郡守职务,唯独关羽作为“襄阳太守”却名义上有职,实则两座城市早已被曹仁占领,关羽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为了完成刘备交给他的任务,他不得不发动襄樊之战。然而,后方的支持却不尽如人意:糜芳和士仁贪杯误事,潘濬则因好利多疑,缺乏领导能力。
在军中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刘备获得西川和汉中后,派遣魏延镇守,张飞则担任巴西太守。然而,赵云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成为了一位空挂职的将军。自建安二十四年起,赵云就一直担任翊军将军,但并未实际担任任何军职,直到刘备去世后的建兴元年。
赵云的能耐众所周知,他既勇猛又足智多谋,深得关羽信任。如果赵云能够参与到荆州的防守,甚至在襄樊之战中与关羽一同作战,结果可能会大为不同。无论孙权大军如何逼近,赵云必定不会投降,他的忠诚和智慧能为关羽提供巨大的支持。然而,赵云由于长期在刘备的安排下并未派往前线,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除赵云外,刘备手下还有一位同样能为关羽助力的人,那便是孙乾。作为刘备阵营的老将,孙乾不仅通晓外交,而且极具胆识。他和关羽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关键时刻,孙乾完全能够出面拆解孙权的离间计。如果他能被派往荆州,不仅能够确保关羽的安全,还可能为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刘备最终选择了将糜芳和刘封留在荆州,结果却令关羽独自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糜芳供给的粮草经常短缺,刘封也时常与关羽不和,导致后方的支援和策应缺乏效率。面对曹仁、庞德的压力,关羽在襄樊的战斗几乎孤立无援。若是能有一两个得力干将相助,关羽的命运或许就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