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是他为实现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宏伟目标,历时七年的军事行动。自公元228年起,诸葛亮多次亲自率军北上,发动了五次针对曹魏的大战,试图打破曹魏的封锁,最终迎来大规模的战略决战。然而,诸葛亮因长期的劳累与压力,在公元234年秋天,在五丈原病逝。蜀军在他的指挥下撤退回汉中,北伐行动宣告失败。众所周知,司马懿是曹魏阵营中最为关键的防线,他成功遏制了诸葛亮的北伐进程,站稳了魏军防线。
尽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实力大大削弱,而曹魏本就强于蜀汉,按理来说,这时进攻蜀汉似乎是一个绝佳的时机。然而,司马懿却在诸葛亮去世后的长达十七年时间里,一直未曾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首先,司马懿直到公元251年才去世,而诸葛亮去世时距离这一年还有十七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司马懿并未发动大规模进攻,根本原因之一便是蜀汉地势险要,山川阻隔。蜀汉不仅仅兵力弱小,其在地理上的天然防御优势使得任何试图侵略的军队都面临巨大的困难。魏军虽兵强马壮,但若欲强行攻破蜀汉,必须首先克服高山密林和崎岖的山路带来的种种障碍。此外,蜀汉的山地环境使得粮草运输极为困难,魏军若想持续进攻,需要应对巨大的后勤压力。
这一点早在公元230年,曹魏大将军曹真率领魏军进攻蜀汉时便已显现。曹真率军自子午道进军汉中,同时派遣司马懿通过汉水增援。然而,由于山地的险恶、雨季的恶劣天气,曹军的进攻计划屡屡受阻,最终不得不撤退。时至公元244年,曹真之子曹爽再次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意图通过长安向蜀汉进发,但由于关中的资源匮乏,且蜀汉军队预先布置防线,曹爽未能如愿。经过一系列艰苦战斗后,曹爽最终选择撤退,损失惨重,魏军在这场失败中的威望一落千丈。
二、这一连串的失败,不仅让曹爽声誉扫地,也为司马懿之后的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基于前人进攻的惨痛教训,司马懿在面对蜀汉时的每一次行动都变得更加谨慎。他明白,魏军即便胜利,也会在后勤和士气上遭受巨大损失,因此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态度,始终没有大规模进攻蜀汉。
另一方面,司马懿没有得到曹魏皇帝的全力支持。在诸葛亮去世后,魏明帝曹叡尽管提升了司马懿的职务,但实际上是在削弱他的兵权。公元238年,曹叡因公孙渊背叛,才授予司马懿带兵的权力。尽管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尉,但这一职务并非完全的权力象征。曹叡对司马懿保持警惕,始终未完全信任他,这也让司马懿在其后的行动中不得不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公元239年,曹芳即位后,权力的斗争愈发激烈。曹爽不断削弱司马懿的兵权,使得司马懿无法完全主导对蜀汉的军事进攻。
直到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凭借亲信的谋划,开始篡夺司马懿的权力,迫使司马懿不得不假病离开朝政,以自保。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身陷困境,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政权的危机。因此,他更倾向于保持低调,静待时机。
在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在曹爽带领曹芳外出祭拜魏明帝的途中,司马懿秘密起兵,控制了洛阳,并一举消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成功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的实际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