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国,帕劳,不仅曾采取过对中国渔民的致命行动,还试图阻断中国航班的往来,并且排斥中国游客。可以说,帕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对抗的姿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帕劳频繁与中国发生摩擦?如今,这个岛国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困境?
殖民历史的烙印 帕劳,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甚至很难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它。然而,帕劳并非是一个没有历史的荒岛。早在三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便有着人类活动的痕迹。洛克群岛的石器遗址和巴伯尔图阿普岛的古台地遗迹,表明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里就孕育了早期的文明。然而,原始文明的发展很快被外来势力打断。 1783年,英国船长安德鲁·威尔逊的“安蒂洛普号”在此搁浅,帕劳当地的酋长协助其修复船只,这也是帕劳与西方世界首次深入接触。此后,越来越多的欧洲探险者陆续抵达帕劳,并与当地建立了联系。19世纪末,帕劳被划归西班牙的加罗林群岛管辖,而后转卖给德国。德国开始在这里开发资源,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德国失去了对帕劳的控制。 《凡尔赛条约》签署后,帕劳成为了日本的委任统治领土。期间,日本对帕劳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改革。以部落为基础的自给自足型经济被改为市场经济,土地私有制被推行,科罗尔岛也被建设为南太平洋的一个重要城市,设有工厂、商店、公共浴场和餐厅,留下了浓重的殖民印记。二战后,帕劳成为美国的托管领土,直到1994年,帕劳才正式宣布独立。但其独立的前提是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联合协定》,美国继续负责其防务,并掌控帕劳的军事安全事务。 尽管帕劳名义上是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它的军事与外交事务仍受美国深刻影响,其经济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援助。这种依附关系使得帕劳在国际事务中常常倾向于亲美立场,且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支点。 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1999年,帕劳与台湾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这一举措使得帕劳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毕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帕劳却一直坚持不同的立场,背后自然少不了台湾和美国的资金支持。 这一外交立场还影响到了帕劳的渔业结构。自2006年起,中国渔船几乎无法获得在帕劳海域合法捕捞的许可,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台湾和日本的渔船,这些渔船主要捕捞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且大量出口到日本。帕劳政府通过对每公斤渔获征收出口税,来补充财政收入。这种外交政策的后果就是,帕劳的经济与台湾和日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2012年,一起中国渔船在帕劳海域被枪击的事件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帕劳警方因渔船“非法进入”帕劳海域而开枪,导致一名中国渔民死亡。此事件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广泛愤怒,并造成两国关系紧张。尽管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但这一事件的后果并未让帕劳真正反思其政策。 帕劳的困境 帕劳与中国的渔业冲突引发了愤怒,而停飞中国航班的决定,则使帕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18年,帕劳太平洋航空宣布停飞中帕航线,表面上是出于商业考虑,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举背后有政治动机。停飞后,帕劳旅游业受到了严重打击。中国游客是帕劳最大的游客群体,在2018年之前,每年大约有12万游客访问帕劳,其中超过5万来自中国。停飞后,酒店空置、餐厅歇业、旅行社倒闭,帕劳的旅游业几乎陷入停滞。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旅游业,失去了中国游客,帕劳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美国的地缘战略工具 帕劳位于西太平洋的第二岛链上,是美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在冷战期间,美国提出岛链战略,试图通过岛屿封锁中国的海上通道。如今,美军已在帕劳部署了雷达系统,并且计划在2026年全面启用“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尽管帕劳国内部分人对美国军事部署存在异议,认为这可能损害国家主权,但总统惠普斯仍然坚持美军驻帕劳的战略意义,认为这具有“威慑作用”。 与此同时,帕劳总统在2024年再次利用“台湾问题”煽动民众情绪,强硬的对华立场成为了他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手段。他甚至指责中国通过旅游警示“惩罚”帕劳,认为这是一种外交上的报复。然而,这种言论显然与现实不符,因为中国的旅游警示是出于保护公民安全的常规措施,而帕劳的治安状况确实存在问题。 结语 帕劳如今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并维持与台湾的“邦交”关系,但其经济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失去了中国游客后,旅游业支柱崩塌,经济陷入困境。即便美国和台湾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种依赖模式无法长期维持。更重要的是,帕劳作为美国的“军事前哨”,如果中美关系继续恶化,帕劳可能会成为战略冲突的前沿阵地,面临极大的风险。然而,帕劳总统仍沉浸于“遏制中国”的幻想中,忽视了本国民众最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