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指的是家族的地位(门第)和政治经济的等级差异(阀阅)。门第是对家族血统和出身的认同,而阀阅则是指与政治和经济相关的不平等现象。门阀的根源在于“阀阅”,即只有通过对某些资源的垄断,家族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阀门。在历史上,以汉朝为例,特别是东汉时期,大庄园的主人实际上并没有显著的政治权力。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往往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击那些地方豪强,推行中央的政令。这是因为汉朝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主要依靠的是自耕农和小地主的良家子弟,而这些人的代表正是经学世家。
进入东汉时期,由于刘秀的政权是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下建立的,因此土地兼并现象和大地主的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甚至达到了两辅地区的兼并现象严重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世家与土豪逐渐合流,门阀一词的雏形(在传统意义上)开始慢慢成形。在此之前,经学世家只具备家世带来的政治影响力,而土豪则具备相对的经济实力。经过汉末的动荡,两者逐步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既拥有经济实力又具备政治影响力的独特形态——门阀。
相比之下,在两汉时期,豪强并未完全建立从上而下的垄断体系,而这一过程在魏晋士族时期得以完成。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集团,既能负责战时的征伐,也能在和平时期进入朝廷,世代掌控政权,从而长期影响着政治结构的发展。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军队,不仅是他自己的部队, ainda包含大量地方豪族的部曲。这些地方豪族的武装力量,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以曹操为首的地方豪族部曲集团与以东吴和蜀汉为代表的江东豪族的较量。
再比如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他先后消灭了刘毅、孙恩、卢循、桓楚、司马休之等地方的割据势力。这些分裂割据的力量本质上都是由地方豪族所构成。刘裕的所谓“消灭”,更多的是对这些豪族头领的肉体消灭,要想彻底同化这些势力,往往需时颇久。
而在科举制度全面崛起之前,士族,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大士族,已经开始显露出衰落的迹象。这种衰落主要归因于南北朝时期的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加之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抽取手段日益升级,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战争之中。这使得士族无法截留足够的剩余资源,地方士族的没落因而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到了初唐时期,仅存的“关陇贵族”似乎是长安地区为数不多的、名义上仍有地位的家族,而武则天时期这一支系的贵族权力也遭到了削弱。
在南北朝时期,世家门阀虽然依然拥有庄园和部曲,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北魏将豪门迁往山东,虽然财富依旧丰厚,但已无法构建坚固的执政基础。而紧接着发生的河阴之乱,更是导致许多高层门阀几乎被摧毁。而在南朝的更替过程中,杀戮成风,寒门逐渐崛起。在南朝覆亡之后,门阀的力量也逐渐小型化,无法再形成大团体。进入北宋时期,随着印刷技术和知识的普及,门阀制度如同失去滋养的植物,而寒门则通过知识的力量进一步崛起,重新塑造了社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