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读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原著,还是根据它改编的电视剧,都在广大观众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相对而言,许多人鲜少认真阅读《三国志》或《后汉书》这类史书。与《三国演义》那种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叙事风格相比,史书的内容往往显得枯燥和晦涩难懂。小说中的许多描写极具戏剧性,甚至充满了浪漫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两军对垒,往往会先由各自的武将出马单挑。武将们骑马扬刀,风驰电掣地冲向对方,展开一场精彩绝伦的对决。经过几轮激烈的搏杀后,最终往往是其中一方的将领被斩杀,接着一声号令,军队蜂拥而上,迅速反击,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种情节,虽然震撼人心,但实际上,历史上几乎不会发生。要是真按这种方式打仗,那么韩信恐怕早就死了不下百次。历史上的战斗,往往没有这么戏剧化的单挑场面。
事实上,三国正史中,只有一次大将单挑的记录,那便是李傕与郭汜攻打长安时发生的事件。在这场战斗中,吕布曾与郭汜在长安城北进行过一场单挑。虽然这场对决被记载在《三国志》中,但它并不精彩,甚至显得有些平淡。吕布仅用一矛刺中了郭汜。值得注意的是,吕布所用的兵器并不是《三国演义》里常提到的方天画戟,实际上,方天画戟是一种礼器,而非常规的战斗武器。正史中的吕布,评价并不高,他并非传说中的武功盖世的英雄,而是一个在历史上屡战屡败、命运多舛的反复无常的诸侯。他的胜利次数屈指可数,甚至可说是少得可怜。
尽管吕布身边有如张辽、高顺这样的得力干将,尤其是高顺,其忠诚度极高,甘愿陪吕布一起赴死,但吕布却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将领的潜力。吕布的情商较低,无法与人和谐共事,这使得他最终无法成就大业。在古代,情商低的人往往难以获得广泛支持,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失败者。
在《三国演义》中,流传着“吕布、赵云、典韦”的说法,形容三位猛将的英勇无敌。而《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尤其以斩将的能力而著名。他在长坂坡之战中,据说一口气斩杀了曹军的五十四员将领。看似无人能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只存在于《三国演义》中,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发生。实际上,赵云的巅峰之战是汉水之战,那时他并没有斩杀任何一位大将。正史中的赵云并非如小说中那般神勇无敌。
那么,在正史中,谁才是三国时期斩杀敌将最多的武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让你感到惊讶——正史中的斩杀大将最多的,竟然是关羽。关羽的武功和忠诚早已为世人所称颂,他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名将。正史中,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名将颜良,曹操的大将庞德,还活捉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单是擒拿一个敌将,已足以证明他的武勇。相比之下,关羽的成就已远超普通武将。
当然,这不仅仅是关羽单纯的斩将记录。击败颜良的战斗,难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面对数万敌军,关羽孤身一人挺进敌阵,他从敌阵的最前线直冲向颜良,成功刺中颜良并割下其头颅。这一壮举堪称英雄之壮举,甚至让人想起《雪中悍刀行》中的徐凤年,刀锋所指,势不可挡。颜良作为主将,定会有亲兵保护,但关羽毫不退缩,在千军万马之中,凭一己之力刺破敌阵。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张飞常常被描绘为无法战胜的猛将,尤其是在吕布面前,似乎他们两人都难以与其对抗。然而,历史上的关羽,独自一人,完全有能力挑战吕布。倘若关羽换上一身白袍,披上北凉刀,他的英勇气概将丝毫不逊色于徐凤年。关羽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单挑上,更在于他在襄樊之战中的卓越表现,他生擒于禁,斩庞德,令曹操都为之震动,甚至有意迁都。
总之,关羽才是真正的三国正史中的“第一猛将”,他的武勇与统军能力早已被历史所铭记。至于第二名武将,则非张辽莫属。张辽在白狼山之战中,成功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而在逍遥津之战中,他带领仅有的八百悍卒,几乎斩杀孙权,这一战,名震东吴,成为了历史的经典之一。张辽,堪称孙权的噩梦,他的勇武与战绩,也无愧为正史中的第二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