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钱其琛坐上飞机,即将去见金日成,告知中国决定与韩国建交的决定。听到这个消息,朝鲜领导人会有什么反应?愤怒?敌意?没有人猜得到。
一旦处理不当,中朝几十年的友谊可能就此破裂,可时机已到,中国必须做出选择。我国是如何与韩国建交的?和朝鲜的这次会面顺利吗?
1991年11月,钱其琛成为第一个踏上韩国土地的中国外长,到了汉城的新罗饭店,无数闪光灯亮起,记者们疯狂涌来提问,场面一度十分混乱。他被围得水泄不通,连走路都困难,见状不妙,韩方接待人员赶紧封锁了楼层,还派专职警卫把守。
青瓦台的集体会议开始后,卢泰愚总统开门见山,说两国一海之隔,自古交往密切,近代相互隔绝,实在令人遗憾。这样一听,希望改善关系的诚意,还挺明显的。会议结束后,韩国电视台马上做了相关报道,有评论称,两国关系迎来“转折点”了。
1992年,在多方努力下,中韩两国即将建交了。在签署正式文件前,我方尚有顾虑,如何向金日成解释这件事?江总书记找到了钱其琛,说不能让朝鲜感到突然,所以要派他去一趟,亲自向金主席告知我方决定。
亲自跑去告诉朝鲜,中国要和“敌人”建交,这趟任务可不简单啊。几天后,钱其琛飞往平壤,他心里也发毛,说得太直白,会不会伤了老朋友的心?国际局势会不会发生变化?飞机上有六七个人,但大家都不怎么说话,谁知道下飞机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朝鲜方面对此也不是一无所知,中韩两国的动静,人家早就猜到了。7月15日,当专机降落在平壤机场时,钱其琛立刻感觉到了异样。以往每次前来,机场都会组织群众欢迎,这次却静悄悄的,飞机停在偏僻角落,只有朝鲜外长一个人来接。
坐在闷热的直升机里,钱其琛额头直冒汗,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紧张的。40分钟后,直升机在延丰湖畔降落,这里是金日成夏天常去的别墅。
上午11时,金日成出现了,老人家精神还不错。落座后,钱其琛转达了江总书记的口信,说中韩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金日成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沉思片刻后,随后他表示,既然中国已经决定了,就那样办吧。
说完,金日成就起身送客了,整个会见不到20分钟,是钱其琛见过的最短的一次,没有了以往的寒暄和宴请。虽然过程有些冷淡,但至少朝鲜领导人没有当面翻脸,这已经是较好的结果了。
当天下午5时,钱其琛风尘仆仆地赶回中南海,向江总书记汇报。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金日成的反应。得知对方虽有些冷淡,但能理解我方决定后,江总书记也松了一口气。没引发什么争议就好!一个多月后,8月24日,中韩建交公报正式签署,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
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相比之下,我国和朝鲜却经历了一段冷淡期,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和朝鲜的“敌人”友好了,朝鲜政府怎么可能还上赶着跟我国“哥俩好”?金日成去世后,我国和朝鲜的关系渐趋平淡,慢慢地恢复正常了。
1992年的平壤之行,虽然只有短短一天,却也是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
参考资料《钱其琛谈中韩建交始末:曾搭专机赴朝鲜见金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