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备三顾茅庐的那一刻起,诸葛亮就深切地感受到刘备对他的真诚和重视,这种情感种下了诸葛亮誓死追随刘备的种子。他跟随刘备,东征和西讨,经历了许多场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蜀汉的建立与巩固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然而,诸葛亮内心却隐隐感到了一种不满足,毕竟他的人生中缺少一个能够与之一较高下的对手。这个令他心烦意乱的敌人,正是曹操的智囊司马懿。两人之间的宿怨,更是让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倾尽全力进行北伐,却始终未能取得成功。最终,他在五丈原病重,就这样在带着未能一统天下的遗憾中走完了极其悲壮的一生。
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何会郁郁而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司马懿这个死敌的缘故吗?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诸葛亮手下还有许多才华出众的人士可以与他共谋大计,帮助他解决困难。其中一位青年才俊的早逝,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屡屡受挫。如果庞统没有早逝,或许他在诸葛亮身旁的帮助可以让北伐在第一次出征时就成功。庞统,来自荆州襄阳,距离诸葛亮的故乡卧龙八卦村并不遥远。两人都是水土滋养下的人才,庞统同样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军事谋士,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许多人可能认为庞统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庞统在年仅20岁之前,就已经懂得以养精蓄锐为重,为即将来的乱世做出周详的规划。在这段时间,他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普通小辈,但当时机成熟之时,他迅速行动,拜访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庞统看重司马徽的识人明智,并因此积蓄信心,向他表达了要成名立业的决策。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司马徽对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深感欣赏,由此庞统成为了他的门徒。
不过,许多人对庞统的印象往往是愚笨和木讷,正是诸葛亮独具慧眼,洞察到了庞统的真实潜力。为了使刘备更加重视庞统,诸葛亮积极劝诫刘备,带他进入了军中。这一行动开启了庞统的军事生涯。在得到刘备的重用后,庞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军事战略。首先,他建议向成都派出突击兵,如果成功,便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其次,他设想假装要收复荆州,诱使蜀中的将领杨怀和高沛来到,抓捕并杀死他们,然后趁机入侵成都。最后一个战略是返回白帝城,掌控荆州,借此渗透进益州。刘备最终选择了第二个计划,计划顺利实施,成功俘获并杀死杨怀和高沛,这使他攻向成都的战略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通过庞统的这三个计划,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战略眼光极具前瞻性和深远的考虑。然而,命运让人唏嘘,刘备在建安十九年遭到乱箭射杀,庞统也在此后不久早亡。诸葛亮在心灰意冷之余,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留下无尽悲凉的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