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平定魏国之后,心情大为舒畅,终于可以回头与刘邦并肩作战。在面对南方项羽的压力时,刘邦更加欣慰于韩信的表现,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为了激励韩信,刘邦决定派张耳协助他,鼓励他继续北上攻打代国和赵国。
在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中,韩信首选的目标是代国。很快,他便轻松征服了代国,俘虏了项国的王子。与此同时,赵国局势逐渐紧张,刘邦的精锐部队被重新调动,命令韩信与张耳继续北上,开始进攻赵国。赵国方面,王昭和陈雷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赵国兵力远超汉军,20多万大军守在京星口一侧。
赵国的军事顾问李作彻,李牧的孙子,向陈雷提出了一个切实的建议。李作彻认为,韩信虽然刚刚打赢了魏国,但他当前的势头未必能持续。虽然汉军正在集结大军,但随着长途跋涉,粮草和后勤支持的问题将成为他们的致命短板。他建议陈雷不要与汉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迂回战术,通过切断汉军的粮草线,让韩信陷入困境。
他详细分析道,井陉路窄且崎岖,军队无法快速前进。若能够绕到韩信的后方,断绝其补给线,那么汉军便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战斗力。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韩信和张耳必定陷入两难之地,很快赵国便能迎来胜利。陈雷要坚守阵地,不主动与汉军接触,赵国便能在这一战中占据上风。
然而,陈雷秉持传统的战争观念,认为作战要光明正大,反对采取阴谋诡计。再加上李作彻言辞间带有轻蔑,让陈雷感到有些不悦,因此他坚决否定了李作彻的建议。陈雷认为,若赵国的军力是汉军的几倍,完全可以包围敌人,尽量避免直接战斗。而此时的汉军,实际上只有几千人,虽然士气高涨,但行军十分疲惫。如果不迎战,赵国会在士气上占据绝对优势。他不愿让敌人认为赵国畏战,觉得他们会被轻视。因此,他决定正面迎击韩信。
然而,韩信显然早已洞察对方的意图。在一番细致部署之后,他带领大军继续向前推进,并在接近赵军防线时,决定暂时停车,给敌人制造一种错觉。为了迷惑赵军,韩信挑选了2000名精兵,秘密潜伏在山上,让他们持旗待命。韩信的策略是通过虚张声势,引诱赵军出击。一旦赵军跟进,他将趁机抢夺其营地的旗帜,制造混乱。
在夜晚的掩护下,韩信精心策划了这一切。当赵军按计划出击时,汉军迅速撤回并进入河边的大营。赵军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陷阱,依然冲向汉军的临时营地。当韩信的旗帜升起,并击鼓宣战时,赵军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双方经过一番拉锯战后,韩信命令退兵,将赵军引导至其布置好的陷阱之中。
随着赵军跟进并试图占领汉军阵地,韩信的精兵已悄悄占领了赵军的营地,替换了旗帜。赵军一时被乱局所困,士气低落。此时,韩信的主力部队也从营地中杀出,将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瞬间陷入困境,毫无反抗之力,最终完全崩溃。
这一战,赵军损失惨重,不仅死伤无数,甚至赵王也在战斗中被俘。至于陈雷,他早已在战斗过程中殉职。汉军凭借这一场精彩的逆袭,成功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战后,韩信的部下纷纷前来恭喜,借机请教韩信布阵之道。众人不解为何背水一战如此成功,是否有更深的兵法奥义。
韩信微微一笑,告诉他们:“你们对兵法理解得太死板了。其实兵法中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灵活运用才是制胜之道。”他解释道,背水一战并非简单的冒险,而是将士们在绝境中所激发的生死拼搏才是关键。若把大营安置在平坦之地,赵军一冲过来,汉军早就溃败。只有背水布阵,才真正能激发军队的斗志。
这场战斗,不仅让赵国元气大伤,也让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这场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也让韩信的名声愈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