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南京的人民涌上街头,欢呼庆祝胜利的到来。然而,正当城市弥漫着胜利的气息时,蒋介石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恐惧。他不再是昔日那个掌控局势的强者,而是一个必须为自己未来谋划退路的逃亡者。尽管解放军的主力尚在遥远的路上,但蒋介石深知,自己与历史的交汇点已经进入了急转直下的阶段。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动摇与不安,他决定寻找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人。
回忆起几年前,陈布雷曾提到过一位精通地理的专家,蒋介石突然意识到,或许这个人能为他提供一条逃生的道路。于是,他急忙召来侍卫,命令道:“快去把张其昀大师请来。”
不久后,张其昀大师便来到了蒋介石的府邸。两人见面后,蒋介石不再如往日那般傲慢无礼,而是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谦逊和客气。他邀请张其昀入座,细心为他倒茶,寒暄几句后,蒋介石便直接开门见山,诉说了国民党面临的困境。他询问张其昀有什么高见能解此时之困。
张其昀沉默了片刻,他虽不懂军事,但对于时局的判断却非常清晰。国民党的败局已经注定,唯有远离大陆,保全性命,才是唯一出路。最终,他建议蒋介石:“要保全生命,最明智的选择便是退守台湾。”
台湾,对于蒋介石来说,或许是一块不太愿意触碰的禁地。然而,台湾自古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其地理位置曾多次成为外敌的占领目标。荷兰曾殖民过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明朝遗民曾在此安顿,清朝又通过施琅收回,直到民国时期台湾才最终被收复。如今,它成了蒋介石唯一能够保全自己的地方。
蒋介石听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他没想到,自己最终的归宿竟是那个在历史上饱受风云变幻的岛屿。此刻,台湾成了他最后的依靠,除了那里,似乎已无更好的选择。
随即,蒋介石开始着手为逃往台湾做准备。他最首要的任务是拖延解放军的进攻,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做出一些牺牲。蒋介石精心策划,将那些忠心耿耿、为他效力多年的嫡系亲信带走,而那些曾经与他有过隔阂或冲突的势力,则成了“弃子”。
李宗仁便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在国民党失败的最后时刻,蒋介石决定将政权交给李宗仁,让他成为代总统,自己则默默掌控实权。李宗仁上台后,曾下令释放杨虎城、张学良等人,但蒋介石坚决反对,并通过军统把张学良秘密带走,而杨虎城等革命人士则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遭到残害。即使蒋介石逃到了台湾,也虚伪地邀请李宗仁一同前往,但李宗仁却果断拒绝了他。
杜聿明的遭遇也同样令人唏嘘。作为蒋介石的重要部下,杜聿明虽然忠诚,但在被解放军围困时,蒋介石丝毫未曾派兵援助。即便杜聿明被俘,仍心存侥幸,期待蒋介石能善待他的家人。然而,当杜的妻儿最终抵达台湾时,却遭遇了冷遇,生活困苦,甚至长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自杀。
蒋介石所抛弃的“弃子”远不止杜聿明和李宗仁,白崇禧也未能幸免。尽管他最终也顺利逃亡到台湾,但其在台湾的职务却被架空,最终沦为一名无所作为的老人,度过了晚年的潦倒时光。
另一位曾效力于蒋介石的王陵基,担任四川省主席时,亲眼见证了蒋介石逃亡的慌乱与急迫。王陵基回忆,蒋介石在成都停留的那十天里,频繁与胡宗南等人商讨对策,尽管表面上努力保持冷静,但明显可以看出蒋介石的紧张与不安。甚至王陵基曾多次试图向蒋介石询问是否能获得去台湾的机票,但始终未能如愿。
当蒋介石最终决定离开时,他没有告知任何人。他悄悄来到机场,准备逃亡。王陵基无意间发现了蒋介石的动向,赶忙赶到机场。刚见到蒋介石,他便注意到蒋脸上的不安与慌张,随后他还看到蒋介石的专机飞离了广州。这时,王陵基才意识到,蒋介石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路,而自己则成了被遗弃的一方。
随后,蒋介石飞往台湾的途中,还曾途经广州,然而,广州早已被解放军控制。蒋介石得到的情报误导他认为广州尚未解放,因此他继续按照原计划飞行。但当飞机飞入广州上空时,解放军却已经准备好高射炮,准备击落蒋介石的专机。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解放军曾获得蒋介石逃亡路线的情报,但由于中央命令迟迟未下,最终,蒋介石在解放军的眼皮底下逃脱了。
洪学智在其回忆录中解释道,尽管当时解放军已准备好对蒋介石的飞机进行打击,但由于未得到上级的批准,最终没有开火。蒋介石幸运地逃脱了这一劫,最终到达台湾,并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