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歇后语,常用来形容蜀汉后期缺乏优秀将领的困境。许多人认为这句话不仅贬低了廖化,也误解了当时蜀汉将领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忽略了张嶷等武将的杰出贡献。在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张嶷与魏延、王平、马岱、廖化等一众武将并肩作战。他不仅智勇双全,深得刘禅的器重,且最终在战场上因病殒命,令刘禅痛心不已。
张嶷的英勇事迹在历史上有过鲜明的记载。刘禅唯一一次为将领流泪,就是因张嶷的死。张嶷出生于益州的一个寒门之家,少年时期即失去双亲,但他性格坚韧、志向远大,20岁便开始走上仕途,先后担任了县功曹一职。张嶷真正名声大噪,则是在刘备平定西川、占领益州时。益州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疾苦,盗贼四起,张嶷所在的县也未能幸免。面对乱局,张嶷选择坚守岗位,亲自冒着矢石的危险保护县长夫人成功突围,使其安全脱险。这一单骑救人的事迹,使张嶷被誉为“益州版赵子龙”,一时间声名鹊起,刘备因此召他入朝,任命为辅佐州牧的州从事。
与其他蜀汉将领不同,张嶷并没有与益州士族或蜀汉朝廷发生利益纠葛,他的地位和荣誉完全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朝廷的认可获得的。早期,张嶷的才能便已经显露,赵云也曾称赞过他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且有着决断力和老成的气度。但在刘备生前,张嶷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直到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张嶷才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进入蜀汉的核心。
当诸葛亮掌权后,张嶷终于得到了机会,成为蜀汉的重要武将,并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张嶷不仅勇猛,还擅长运用谋略,不单靠武力取胜。在平定汶山的羌乱时,他运用计谋招降叛军头目,并巧妙地分化敌军,最终使叛乱得以平定,没有动用兵力。这一事迹展示了张嶷卓越的智谋和军事才华。
此外,张嶷在治理南中地区时,也表现出色。他与马忠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恢复秩序的政策,成功平定了南中各地的叛乱,并且通过一系列措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他修复了越巂郡的城池,还重新开通了越巂到成都的旧路,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张嶷都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尽管屡立奇功,张嶷始终未能摆脱“靠边站”的困境。蜀汉朝廷的用人政策更倾向于重用荆州派和益州的外来人士,而非本土的蜀汉士族。张嶷深知这一点,却从未抱怨,始终埋头做事,等待机会。即使身处这种被边缘化的境地,他依然凭借个人才干逐渐获得朝廷的认可,积累了大量的支持和信任。
然而,张嶷的身体状况却因长期工作在湿气重的南方而每况愈下。到了公元254年,他已经患上了风湿病,连行走都困难。尽管如此,当他得知姜维即将率大军北伐时,张嶷依然决定带病随军出征。他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在决定参战的那一刻,便已决定以身殉国。最终,在与魏将徐质的战斗中,张嶷英勇作战,虽寡不敌众,但最终倒在了沙场上,英勇牺牲。
张嶷的死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深切哀悼,尤其是越巂郡的百姓,纷纷为他立庙祭祀,纪念这位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张嶷的英勇不仅为蜀汉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民间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的事迹也让他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军事人物。
张嶷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他不仅仅是蜀汉的一名将领,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英雄之一,足以与历史上任何名将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