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齐白石携家人从南方来到北京,他们在一座刚刚修缮过的老宅里安顿下来。这个宅子新旧交织,充满了岁月的痕迹,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曾经的晚清太监——尹春如,竟然成了守门人。最让人惊讶的是,尹春如竟甘心为齐家看门,既不拿工钱,每月也只领到几幅齐白石的画作,而这一守就是二十多年。为什么一位曾经在朝廷服务的太监,甘愿如此安静地守在一个画家的门前?而齐白石,又为何对这位前朝的旧人如此信任呢?
1935年的北京,灰砖青瓦的老胡同里,齐白石的到来,悄然吸引了周围邻里的注意。一个卖豆腐的小贩边走边嘀咕:“听说是个大画家搬来了。”原本宁静的胡同瞬间热闹了许多,几乎每天,都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背着书包,一边玩耍,一边模仿着画家画虾,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爷爷说画虾得会游水。”连同那些前来拜访的文人商贾,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大早,便能见到提着礼盒、背着包袱的求画者,穿着长衫或绸缎布鞋,神情恭敬,略显拘谨地走进那条狭窄的巷子,期待能与齐白石大师一见。
不过,齐府的门并非总是敞开着,最初,齐白石家里并没有专门的门卫,家里的女仆兼顾着接待来客。然而,长时间下来,忙碌的女仆显然无法分心照顾家务和接待访客。齐白石开始觉得,得找一个可靠的人来守门,他必须慎重选择。毕竟,他需要一个眼睛明亮、反应快且没有其他牵挂的人来管理进出,“不能随便找个街头流浪汉,也不能是家有妻儿的,三天两头请假就麻烦了。”齐白石沉思后,在信笺上简单勾画,似乎有了心目中的人选。
最终,他选择了尹春如。自从尹春如担任齐府的门卫后,门前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骚动。尹春如总能精准地判断来人身份,礼貌待客,对于熟人,常常会微笑着请其入内,而对于陌生人,则低声道:“齐老今日身体欠安,恕不见客。”从此,齐府的大门外再没有了不必要的喧哗,大家知道,想拜见齐白石,必须先通过尹春如。胡同依然热闹,但齐府周围却保持着难得的安宁。
尹春如,原是清朝的太监,曾在王府里当差。他的一生,早早告别了平凡的世俗生活,从小便被送入宫中,学习如何跪步、如何用眼神揣摩主人的心思,做事周全细致,深得肃亲王的宠信。直到王府没落,肃亲王匆忙逃往东北,宫中所有的仆人都被遣散,尹春如也因此被打发出宫。流落街头的尹春如,曾在北京的街头为人撑棚布帐,也偶尔帮人做些小事,生活艰辛。然而,有一天,他在古玩铺被一个熟悉的面孔认了出来,那个收藏爱好者知道齐白石正在物色门卫,于是向尹春如提起这件事。
尹春如原本并不在意,只以为是别人开的玩笑,但当齐白石亲自来到他面前时,一切变得不同。齐白石站在胡同口,仔细打量着他:“你曾伺候过肃王?”“正是。”“如今无家可归?”尹春如低头答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齐白石沉默片刻,忽然笑了,“那就来吧,帮我守门,饭管够,画也有,只是没有工钱。”
尹春如并没有急于答应,而是淡淡一笑,低声说道:“若能得几幅画,便足够了。”齐白石点点头,从此,尹春如就成了齐府的守门人,每日安静地坐在门前,迎接来访者,也保护着齐家的安宁。他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耐心与细心,将那些画作安放好,有时会偷偷将一些珍贵的作品藏在门房的小阁中。
时光流转,二十多年过去了,尹春如守住的不仅是齐府的门,更守住了他自己最后的尊严。他从不张扬,也不求回报,而齐白石,对他有着无言的信任与依赖。两人逐渐从主仆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尊重、互相扶持的伙伴。齐白石有时画到兴头上,会叫尹春如进来看看:“春如,来瞧瞧这虾子缺了什么?”尹春如从不推辞,认真地端详,然后小声指出细节:“这虾眼若再淡些,透气不够。”齐白石会心一笑,不再多说话。
而尹春如的坚守,也在齐白石百年后,悄悄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当齐白石的灵堂上挂满了挽联,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时,尹春如却依旧静静守在门外,一身旧青袍,神情淡然。有人问他:“你是何人?”尹春如微微一笑,低头作揖:“我叫尹春如,是齐老的门人。”
后来的世人,惊叹尹春如手中拥有不少齐白石的真迹,常年流传,价格不菲。然而,谁又知道,这些画的背后,是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望着齐府的岁月和那份默默无言的情谊?对外人来说,他是“门神”,是挡客的“鬼面判官”,可对齐家人来说,他永远是那个温和、细心的“春爷”,是齐府的一部分,承载着无声的历史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