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萧克来到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当时,按照上级安排,他的政委是陈漫远。彼时,陈漫远正在晋察冀第三军分区担任司令,而冀热察挺进军的级别虽然低于晋察冀军区,但仍高于第三军分区。从这一角度看,陈漫远从第三军分区的司令调任为冀热察挺进军的政委,实际上是一次晋升。
然而,陈漫远并不愿意接受新的任命。当时他正与副手黄上将发生矛盾。黄上将虽然作战能力出众,但对政工干部心存轻视,而陈漫远正是从政工干部起步。黄上将对陈漫远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使得两人关系紧张,政委王平多次出面调解,却收效甚微。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漫远自然不愿意调离第三军分区,前往平西上任。对于他来说,和副手的矛盾尚未解决,贸然调动不仅面临人际关系的复杂局面,也可能使得他在新环境中难以开展工作。因此,陈漫远坚决拒绝了这一安排,选择继续留在晋察冀第三军分区。
由于陈漫远拒绝上任,冀热察挺进军急需一名政委,而萧克无奈只得兼任政委,军政一肩挑,成为挺进军的实际掌权者。陈漫远未能如期到任,给挺进军以及萧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冀热察挺进军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了必要的制衡。萧克作为司令兼政委,同时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集中了极大的权力。缺乏政委的平衡,使得整个军队的权力运作失去了应有的制衡,这种权力过度集中,也成为后来高志远被处决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陈漫远担任政委,理应在军政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时,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的职位可能会被压缩,导致当时高志远问题的表决发生变化。当时的决策中,萧克和马辉之主张对高志远严惩,而宋时轮与邓华则持反对意见。伍晋南的一票至关重要,他最终投了赞成票,支持萧克,导致高志远不久后被处决。如果陈漫远在场,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高志远的“叛变”一事,主要是基于他秘书陈飞的单方面指控,且缺乏直接证据,陈漫远如果反对,势必会影响整个决策进程。倘若他反对,结果可能是三票反对,高志远的命运也许会有所不同。若高志远未被处决,冀东抗联的士气不至于崩溃,冀热察挺进军的战力也不会因此削弱。
再者,1939年,八路军的政委在军队决策中通常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若陈漫远赴任,他不仅能在军事上对萧克进行制衡,也能在政策和决策上对整体局面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推测,若陈漫远担任政委,挺进军内外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或许会更强,宋时轮、邓华等人可能也不至于离开,挺进军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都会得到较好的维护。
如果我们进一步推测,即使其他因素未能改变,陈漫远仍能在挺进军最困难的1941年发挥关键作用。1941年,冀热察挺进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退至百花山南的山区,这里的地理条件十分严峻,百姓生活贫困,勉强维持生计。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维持一万多人脱产的日常运作,成为了大难题。军队主力、地方武装、党政干部及机关人员、报社、剧团等多达一万人的脱产人员,已经使得当地百姓负担过重,民众的怨言不断。
作为军事指挥员出身的萧克在政工方面的经验较为薄弱,兼任政委后,也未能有效调整这一状况。结果,地方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不久后,萧克开始在平西地区征兵。由于宣传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征兵”的现象,这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最终演变为“民变”,幸好杨成武及时赶到,才得以平息。
若陈漫远担任政委,他必定会意识到当地百姓的困境,采取措施精简脱产人员,减少对民众的压榨。通过合理精简2000多名机关人员,甚至可以削减部分文化和宣传队伍的人员,将更多资源和力量转向战斗部队。如此一来,萧克无需进行大规模征兵,民变也就不再发生,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或许也不会在半年后被撤销,萧克也无需被调回晋察冀,担任聂帅的副手。
因此,陈漫远没有上任,对萧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政委的缺席,使得萧克在处理政治和民生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冀热察挺进军未能在平西站稳脚跟,这成为了萧克无法避免的遗憾。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了《1942年6月19日分局在姚许考察后关于平西工作向中央北方局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