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11事件让小布什的支持率像坐火箭般窜到92%,成为美国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
没人能想到,八年后他卸任时,美国正深陷金融危机,失业率突破8%,两场战争拖垮了财政,曾经的“单极霸权”开始显露疲态。
从巅峰到泥潭,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总统,到底用了怎样的操作,把克林顿留下的“黄金遗产”挥霍一空?
作为布什家族第三代长子,他的摇篮里不仅有丝绸被褥,还有通往权力巅峰的门票。
在安多弗私立高中的成绩单上,小布什的名字总跟“C”形影不离。
即便如此,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是准时送到。
在耶鲁,小布什没把心思放在课堂上,倒是成了骷髅会的“活跃分子”。
他每天的生活不是泡在酒吧,就是带着兄弟会成员搞恶作剧,毕业时的GPA在全班倒数第五。
1968年越南战争正酣,22岁的小布什本该像父亲当年参加二战那样扛枪入伍,可他却动起了歪脑筋。
他的父亲老布什一个电话打给得州国民警卫队司令,“让我儿子进去,他会是个好飞行员”。
就这样,他穿着笔挺的制服坐在驾驶舱里,看着同龄人在越南的丛林里送命。
在国民警卫队的日子,飞行日志显示,他多次无故缺勤,甚至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酒精超标。
直到1992年,老布什连任总统失败,小布什才像突然睡醒。
于是,38岁的他决定从政,目标是德克萨斯州州长。
靠着老布什积累的人脉和金钱,他居然赢了,成了得州历史上第一个连任的州长。
2000年的总统大选,堪称美国史上最混乱的一次。
他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的得票差距极小,最后靠最高法院的判决才惊险胜出。
就职那天,抗议者举着“小偷总统”的牌子,可他站在国会山上,对着话筒说:“美国需要团结,我会成为所有人的总统。”
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一年后的一场灾难,会让他从“争议总统”变成“全民偶像”。
2001年1月20日,小布什搬进白宫时,美国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可小布什的开局并不顺利,他推出的减税政策遭到民主党反对,环保法案被骂“为石油巨头服务”,连共和党内部都有人说他“没主见”。
8月的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跌到51%。
9月11日早上,小布什正在佛罗里达的小学听孩子们读故事,白宫办公厅主任冲进教室,在他耳边说了句“美国被袭击了”。
接下来的72小时,他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
在空军一号上发表全国讲话时,他刻意放慢语速:“自由遭到了袭击,我们会保卫它。”
纽约世贸中心废墟前,小布什头戴安全帽,在救援人员的簇拥下举起扩音器,他的声音透过尘埃传遍全美,“美国不会退缩,我们会赢!”
这一幕被全美电视台反复播放,支持率像坐火箭般飙升到92%,超过了罗斯福和肯尼迪。
国会山的民主党人也放下分歧,全票通过《爱国者法案》,赋予政府监听公民、搜查住所的权力。
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一举拿下参众两院,小布什成了真正的“强势总统”。
他的团队趁热打铁,推出“全球反恐战争”的口号。
2001年10月7日,美军空袭阿富汗,目标是庇护本・拉登的塔利班政权。
最初的胜利来得很快,不到两个月,塔利班政权垮台,美军控制了喀布尔。
可没人注意到,战争的账单正在悄悄累积。
每天的军费高达1亿美元,克林顿留下的财政盈余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减少。
更麻烦的是,塔利班虽然失去了政权,却躲进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山区,开始打游击。
2002年,小布什的目光转向了伊拉克。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手里举着一管白色粉末,说这是“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证据”。
其实,中情局早就告诉他,所谓的“证据”根本站不住脚,可他铁了心要打。
2003年3月20日,美军发起“斩首行动”,导弹落在巴格达的夜空。
电视里,美军坦克开进市中心,民众扯下萨达姆的雕像,小布什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举杯庆祝。
可狂欢背后,是越来越深的泥潭。
伊拉克的抵抗运动此起彼伏,美军伤亡人数突破1万,军费开支累计超过3万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始终没找到。
他不知道的是,为了支付战争费用,他正在亲手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2001年,美国财政部的账本上躺着2360亿美元盈余。
可小布什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推出1.3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理由是“让美国人自己管钱”。
实际上,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群体,税单减少了4.4万美元。
减税加上阿富汗战争的开支,2002年财政盈余变成了1570亿美元赤字。
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赤字像气球一样膨胀到3770亿美元。
2004年,他签署法案,允许投资银行把杠杆率从12倍提高到33倍。
银行家们开始疯狂发放房贷,哪怕借款人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资产——这就是“次级贷款”。
为了转嫁风险,他们把这些房贷打包成债券,贴上“AAA级”的标签卖给全世界。
2000到2006年,美国平均房价上涨了124%。
其实,他心里清楚,房地产繁荣能拉动经济增长,掩盖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
可他没看到,无数家庭正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一旦房价下跌,整个链条就会断裂。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便宜的国家。
2000到2008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了500万个,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开始出现成片的废弃厂房。
失业的工人找不到新工作,只能靠借债维持生活。
2006年,房价突然掉头下跌,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像坐火箭一样上升。
那些打包房贷的债券成了废纸,持有这些债券的银行开始倒闭。
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基金,理由是“无法评估资产价值”。
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恐慌在华尔街蔓延。
2008年9月15日,百年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那天,小布什在白宫紧急召见财政部长保尔森。
最终,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可普通民众却在寒风中排队领救济粮。
失业率从4%飙升到10%,无数家庭失去房子,街头的流浪者多了起来。
小布什在最后一次记者会上,被问到“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沉默了很久,说:“我没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可他没说的是,这场危机的根源,正是他为了维持战争而放松的金融监管,是他为了连任而纵容的房地产泡沫。
如今,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史上最长的战争,伊拉克依旧动荡不安,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依旧拿着高薪,而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一切的普通人,还在为生活奔波。
小布什回到德州的农场,偶尔接受采访时,总会提到“反恐战争的必要性”,却很少提那场让无数人破产的危机。
或许,他到最后都没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炸弹和航母,而是靠稳健的经济、公平的机会,和对普通人的尊重。
而这些,恰恰是他在任时最不在乎的东西。
八年前,他带着92%的支持率走进来,以为能开创一个“美国新世纪”。
八年后,他留下的是两场打不完的战争、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一个开始怀疑“美国梦”的国家。
有人说他是“最蠢总统”,有人说他被身边的人误导,可无论如何,历史已经写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