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临终前,李鸿章曾向曾国藩请教:“何人可堪大用?”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清朝的未来,也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1872年农历二月,曾国藩因病去世,享年62岁,时任江苏巡抚。谁能想到,这位被后世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人物,在弥留之际竟然为晚清局势做出了一次精准的“人才布局”。他没有急于回顾个人的功勋,而是心系国家未来,认真思考如何选拔能担起重任的人才。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年少时即饱读诗书,考试入仕,成为道光年间的进士。直到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才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受命回湖南组建湘军,他不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核心人物,还凭借这支军队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由此,曾国藩从一个书生一跃成为统帅数十万大军的将领,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他对人才的深刻洞察和出色的管理能力。 他深知“用人不可以不当”,而“人才不可以不蓄”。他常说:“惟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曾国藩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为看重的五个顶尖人才列入了清朝的未来规划。这五人分别是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和刘长佑。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推荐的这五个人中,有几位曾与他发生过较大的争执。左宗棠曾因指责曾国藩谎报军情而让后者十分尴尬;彭玉麟因曾国藩在父亲去世期间纳妾一事直言批评过他;沈葆桢与曾国藩在军费分配问题上也曾有过冲突。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超越个人恩怨,从全局出发,冷静评估每一位人才的优点与贡献,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和胸怀。 曾国藩高度评价左宗棠,认为他是“海内第一号人物”。左宗棠虽然早年科举失利,但他从不气馁,一直在乡村教书、著书立说。直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亲自召他加入湘军,左宗棠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两人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有过不和,但左宗棠无疑是晚清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曾国藩也因此能超越个人恩怨,全面评价左宗棠的成就。 彭玉麟则排在曾国藩心中的第二位。作为湘军水师的创始人,彭玉麟不畏权贵、淡泊名利,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身为一名正直的军人,他坚决拒绝了曾国藩为他安排的优厚职位,宁愿保持清廉,不贪恋权力。曾国藩对彭玉麟的评价极高,认为他的光明磊落和坚守正义的品质值得称道。 在曾国藩的推荐名单中,郭嵩焘排名第三。他与曾国藩有着多年的友谊,两人都具有较强的学识和见识。郭嵩焘不仅在军事上有过卓越贡献,还在外交上做出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的首位驻外大使。他远见卓识,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和制度,虽在当时遭遇政治排挤,但他为中国后来的变革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沈葆桢,福建侯官人,晚清的船政大臣,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船政学堂,并推动建立了福州船政局,培养了大量海军和造船人才。尽管曾与曾国藩因资源分配问题发生过争执,曾国藩依然对沈葆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可他对国家海防建设的重要性。 刘长佑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如前四位,但他的战略眼光和警觉性深深打动了曾国藩。刘长佑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早早看到了日本崛起的威胁,提出了中国应当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日本的侵略。虽然当时的朝廷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但刘长佑的远见在历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曾国藩临终时的这份“人才清单”不仅反映了他对五位杰出人物的肯定,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长远眼光。历史证明,这五位人才在清朝危机四伏的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挽救国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曾国藩的这段历史,以及他对于人才的评价和布局,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人才往往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