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这一职业自古便有,其职责在于为主人提供战略和决策建议。在古代,有着诸如军师、参谋、秘书、师爷等与谋士相似的角色,而今天职场上的策划岗位与其职能也颇为相近。谋士的主要责任就是为老板出谋划策,从职能上看,几乎所有谋士的职责是大同小异的。
然而,我们也知道,职场人物的评判标准远不仅仅是从功能层面来看,职业操守、道德观念、行为底线等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因此,历史上一些著名谋士的形象各不相同。例如,秦末汉初的谋士张良和陈平,二者的历史评价便大相径庭。张良被誉为“谋圣”,而陈平则被称为“毒士”,两人的差距,鲜明地展现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和道德底线。
当我们回顾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聚焦于最终结果的成功与否,还应结合他们的行事方式、思维逻辑,分析其行为的合理性和善恶。张良之所以被高评价,除了其智谋之外,还因为他为刘邦出谋划策时通常能保持道德的底线。而陈平则往往不惜突破道德界限,手段更加阴险,这便导致了两者评价的巨大差异。
生活中,面对种种复杂的环境,我们为何需要培养内敛的性格?为何要学会控制情绪、藏锋守拙?因为过于外露自己的弱点与企图,容易给他人可乘之机。人与人之间,往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越是低调隐秘,越能减少被针对和利用的风险。
然而,面对那些看似通透、却心狠手辣的人时,我们只能自求多福,因为他们的深谋远虑常常让人防不胜防。刘邦和陈平这两位楚汉时期的人物便是人性恶与权谋的典型代表。刘邦为了成就伟业,几乎不择手段,利用手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借助他们对项羽的怨恨与对名利的渴望为自己争取资源和优势。尤记得在彭城之战时,为了保证自己能逃脱,刘邦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踹下马车,几乎不顾亲情。
陈平的做法也毫不逊色。他出谋划策,完全不顾他人死活,甚至可以说,在其心目中,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一生中曾多次帮助刘邦,但手段往往是阴险而残忍的。晚年,陈平曾感慨自己过于多的阴谋诡计,使得他终究不得善终,“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这句话透露出他对自己行为的某些自知之明。
陈平帮助刘邦脱困的故事,就体现了其巧妙而无情的手段。彭城之战后,刘邦兵败如山倒,但他凭借超强的逆境商,迅速恢复了状态,重整旗鼓。稳住荥阳的防线之后,他采取了几项关键策略来应对困境:一是立刘盈为太子,确保后继有人;二是解决关中残余势力,确保自己的根据地稳固;三是调动民力,加强后勤保障;四是重新集结资金,准备下一轮的战斗。
然而,刘邦并不总是如此坚定不移,初时他也曾想放弃,重新回到关中过平凡生活。直到谋士郦食其等人苦劝,他才决定继续坚守荥阳,与项羽对峙。期间,刘邦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包括联合英布和彭越等外围势力,对项羽进行分化。荥阳三年之久,刘邦依靠一系列策略艰难撑住,最终在陈平的帮助下,成功脱困。
陈平策反项羽内部的高层,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挑拨离间,最终导致范增出走,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一策略不仅展示了陈平的政治敏锐,更揭示了他不择手段的冷血。最终,刘邦通过这一系列的计策,成功逃脱项羽的围困,尽管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系列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陈平的策略可谓冷酷至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在荥阳城外围制造混乱。陈平通过让2000名妇女作为慰安妇送给楚军,以此来激起楚军的混乱,而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的替身纪信被用来混淆项羽的视线,最终帮助刘邦逃脱。纪信的牺牲虽看似英雄,但实际背后是对生命的极大漠视。而这场欺骗戏的成功,也正是陈平冷血的象征。
总而言之,陈平这一人物的手段无疑是恶毒至极,他为刘邦所做的一切虽然为胜利铺平了道路,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尤其是陈平晚年的自我反思,更是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权谋与阴险的代名词,而他对于他人生命的漠视,也让我们警觉:一个人可以冷血到何种程度,才能牺牲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