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仿效欧美国家向海外各地派出领事,这些驻外领事机构会定期向本国政府发回有关驻在国的各种经济贸易报告。日本领事报告定期、系统的公开发行是始于1882年由日本外务省记录局负责编纂的《通商汇编》,在晚清不同时期其刊名和发行体制有不同变化:《通商汇编》(1882年7月—1886年12月);《通商报告》(1886年12月—1893年12月);《通商汇纂》(1894年2月—1913年3月)①。 这些领事报告汇集了当时各地极有价值的各种商品信息和贸易统计经济数据,内容除了传统的蚕丝、棉花、织物、制茶、米谷、水产等很多商业信息外,某些时期发行的报告书扉页还会有一些当时各地城市景观图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贸易往来频繁,清末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规定,清廷被迫割地赔款并开放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为了开拓海外贸易市场,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占得先机,就非常重视各通商口岸驻日本领事馆收集中国各地的经济情报,所以清末民初的领事报告文献里就出现了大量中国地方经济情报。
常德是湘、黔、鄂三省边区, 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水运发达,自古就有“湘西门户、滇黔咽喉”美誉。在过去长时期以水路交通运输为主的年代,常德主导了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及湘西的贸易。从湘西和云贵川靠船运来的主要有木材、茶叶、兽皮、茶叶、芝麻、茶油、菜油、桐油、油脂、朱砂、布 料、大米、纸张、靛蓝、腊、漆、矾和鱼禽、五倍子等,经常德再运往汉口和江浙甚至海外,而后又从汉口或沿海将纱线、布匹、煤油、肥皂、玻璃、 海藻、火柴、盐、糖和日杂运来常德,再从常德转运到湘西和云贵川②。
少时屡次听父辈谈及曾祖在常德石公桥开办“三合牛行”时,就提到过有不少云贵商人来此交易,那时常德在中国西南地区贸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1906年常德自开商埠成为通商口岸,外国商人纷纷来到常德收购物资、开拓贸易,这自然也成为日本政府的关注目标,所以在同年日本领事报告书《通商汇纂》(民治三十九年二月第四号和第七号)两册扉页就留下了七张晚清时期常德府城市影像图片,拍摄时间或在1906年之前。
民治39年日本领事报告书《通商汇纂》二月第四、第七号封面(印有帝国图书馆馆藏章)
民治39年日本领事报告书《通商汇纂》二月第四、第七号封底
清国湖南省常德府杂景其一
清国湖南省常德府杂景其二
府城内茶馆瓞园景致
受制于当时的摄影技术,拍摄景观比人像摄影的要求高很多,再将照片翻印出来,所以这七张图片在书本上的清晰度就非常一般,即使想技术修复也很难提高视觉效果。但这张1906年左右拍摄的图片还是将常德府城内瓞园茶馆的三层建筑清晰、原汁原味 的展现了出来。猜测这名日本摄影师当时到这座漂亮的中国茶馆喝过茶,良好的体验让他确切记录了茶馆的名字,还有幸留下100多年前这栋中国茶馆建筑的影像图片。即使这座当时城市地标的茶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她一直是属于我们常德的记忆,让我们后人停下繁忙的节奏去凝视片刻。
明治三十七年(1904)五月涨水时府城东北门外景象
这张图片确切记录了拍摄时间、地点 ,是120年前常德府东北城墙外的汛期景象。根据常德府志上老地图来看,东北门外包含了从东门打铁街到北正街小学这条线的外围,包含郎峰、绿岛小区、老年大学、滨湖公园这条线。为什么那个时候城区还会涨水了?这一块不光是地势低的原因,主要是清末民初东门外的江堤并没有完全合拢,从城外水巷口至东门老城墙这一段,竟不知为何留有长约200多米的缺口,这个缺口内有三条小巷,即打铁街、饮马巷、水巷口。每当沅水一涨,洪水从三条巷子倒灌,常德古城周围被洪水包围、六门上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护城区、东江、柳叶湖、万金障、灌溪等地尽成泽国。这张照片印证了这段缺口存在的时间应该很久,历任知县也不敢得罪本地乡绅豪强征地修堤,所以水患就一直存在。直到民国抗战后,张治中主政湖南,酆悌随张回湘就任湖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常德县县长后,才力排险阻,堵口修堤、解决水患。当时的常德县城区及后河人民,为纪念酆悌的这一功绩,就将这段新修的堤坝命名为“酆公堤”,也就是解放后的“东堤”③。
东北城门内景象
这张图片是东北城门内景象,右边似乎是城墙,地势较高。根据前人记载,常德老城墙有6至9米高、3至6米宽,城墙围起来的区域大约长2.4公里,最宽处0.8公里,在城墙上走一圈要花一个多钟头。摄影师就站在城墙上拍摄的这张照片,可以判断拍摄时间是下午4点以后,因为树影明显向东长长倾斜。可以看到这块地方地势很低,有很多坑坑洼洼的水塘。相对于城外的普通民居,图片上这两栋当时的民居建筑就是漂亮的豪宅了,或许这就是当时城里大户人家的院落,我们现代河街的仿古建筑群应该用这些原型比较好。
城内师范学堂
这是府城北门玛瑙巷内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1902年,常德知府朱其懿和被罢官在家的维新人士熊希龄,在常德城玛瑙巷创办湖南公立西路师范讲习所,后改名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知府朱其懿又创办府立官办常德中学堂,为西路师范的附中。图片上是一幅很熟悉的画面,古老的银杏树依然历历在目,有点难理解的是左下角学堂大门有两幅看不完整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牌匾,不知道另外一幅是不是附中的了。
从城墙上望向城内
这是一张最让人遗憾的图片,位置选景都好,可惜印刷后的清晰度实在是太低,只隔了两个池塘,远处的城市建筑就只剩下模糊的影子。要是图片清晰度稍微高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100多年前这座城市的全景。
府城北门外景像
这张北门外图片看起来平淡无奇,小河扁舟,实际还是很特别。看常德府志上老地图就很清楚,这条小河是北门外的护城河,当时就是这个样子。还有河边看起来像是一些连绵起伏的草堆,其实那是一片坟茔。河对岸的白色房屋、飞翔的白鹭,定格在这一刻的画面恬静安详。
从府城隔着沅江望向对岸
图片上的介绍文字“沆”应为“沅”,对岸就是100多年前的善卷村。1905年4月湖南巡抚端方向清廷奏请将常德、湘潭自开商埠,就计划将常德城对河的这块地方划为“将来各国商家租建之区”。时光荏苒,曾经荒芜的土地已经高楼林立,除了平静宽阔的水面没有变化,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本文图片上日文全部由彭赛君女士翻译核定,在此感谢。)
①王力《近代在华日本领事报告述论》
②巴玉华《家在常德》
③岳其霖《常德城东堵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