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大家多半耳熟能详,它出自经典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中那个名声狼藉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而如今,进入了法治社会,这样公然劫路索财的事情已经日渐罕见,成为历史尘埃中的陈迹。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某次陕西省公安厅厅长艾丕善在外出检查时,竟然遭遇了非法设卡的拦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拦路的人到底是谁,竟有如此胆大妄为的行径?
非法设卡,厅长遭阻
那是一个清晨,晨曦刚刚洒落大地,阳光透过轻薄的雾气,给108国道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辉,道路上静谧且井然有序。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了。
艾丕善同志驾驶着他的公务车,沿着这条宽阔的国道平稳前行,忽然,一个看似简陋却堵塞道路的卡点映入眼帘。
这明显是未经批准的非法收费站,卡点上的工作人员胸有成竹,自称是受当地司法局的指示,向过往车辆强行索取“通行费”。
艾丕善同志皱起了眉头,立刻停车,下车大步走向这些人,目光如炬,冷声质问:“你们究竟是什么人?谁批准你们在这里设卡,公然收取费用?”
面对他犀利的质问,拦卡人员显得局促不安,却仍坚称是当地司法局领导授权,为创收设立了此卡点。
“这是违法行为!”艾丕善的声音响彻寂静的晨曦,他愤慨地斥责这公然的违规操作,并坚决要求立即撤销该卡点。
现场气氛逐渐紧张,没多久,当地司法局的高层领导赶来,对艾厅长的严正批评显得无言以对。
此事并未平息,回厅后,艾丕善同志详细汇报了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省政法系统的强烈震动与深刻反思。
他果断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员,坚决维护法治权威,这不仅彰显了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守护。
这起事件成为了公务员队伍中的重要警示,深刻强调了纪律严明与法治不可动摇的根基。
作为陕西省公安厅厅长,艾丕善同志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坚韧的作风,始终秉持法治信念,为全省公安事业注入了澎湃的正能量。
他是那种无惧风雨、矢志不渝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杰出领导者。
陕北少年,正义守护者
在连绵起伏的秦岭山脉脚下,有一个名叫桃镇的古朴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代耕耘着金黄的麦田,辛勤劳作,传承着朴素的乡土生活。
艾丕善正是生于这片土地,1943年7月21日的炎炎夏日,他呱呱坠地于子长县羊马河边一间青瓦石屋里。
1952年春天,当梨花盛开,阳光洒落在晶莹的花瓣上,农家子弟首次迎来入学的机会,翻身农奴的歌声唱响希望的旋律。
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布书包,艾丕善和其他孩子踏着石板路,走进了延安市柳林小学的大门。
虽然学费免除,三毛多的书本费却成为他心头的一块石头,幸亏一位热心的亲戚出手相助,才解了燃眉之急。
学校环境虽简陋,课桌由粗糙的木板拼凑而成,板凳是石头砌就,甚至用沙盘代替了纸张,但孩子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纯真的快乐。
艾丕善活跃于各类群众活动,身影常在抗美援朝、镇反及保卫新政权的前线闪现。
1958年,皮肤黝黑、眼神坚定的他,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进入延安中学,开始了六年系统而丰富的中学生活。
这里的课程更为深入,师资力量也更强,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且难忘的青春岁月。
1964年夏天,收到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村欢腾,乡邻们纷纷称赞他是桃镇的骄傲。
但生活的现实依然让他忧心忡忡,家中的粮食、车票费用、书本开销,都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在亲友的帮助下,这些困难才逐渐被克服。
最终,他身穿再生粗布做成的朴素衣服,满怀期待踏上开往西安的列车,开启了人生崭新的篇章。
在西北政法学院,艾丕善凭借才华与果敢,很快当选为班长,并兼任民兵排长。
虽然身处学府,大学生活依旧充满挑战,家境困顿使得他每年寒假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1968年,他怀揣大学毕业证,满腔热忱投入延安专区政法工作。
历经地区政法组、侦破组等岗位锤炼,他逐步成长为一名能干的政法干部。
随着公安、检察、法院系统恢复,他选择转入公安处,依靠出色的表现,31岁时便升任副科长。
工作中,他参与了许多重要案件的侦破,尤其对冤假错案的平反给予高度关注。
他协助调查刘志丹烈士亲属案件,帮助众多烈士家属挽回了名誉。
1981年,延安地委政法办成立,他出任副主任,负责解决大量复杂案件。
其中,延安飞机场发生的凶杀案尤为突出,罪犯竟是省政法部门一名领导亲属,但艾丕善无惧权势,依法严惩,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还坚持依法纠正黄陵县涉及公安干警的交通肇事案件处理,彰显公正无私。
他的正直行为赢得群众尊敬,被誉为正义的象征。
从绿色稻田到公安战线
1983年,国家进行深刻机构改革,干部“四化”浪潮席卷全国。
艾丕善,这位扎根陕西的坚定共产党员,响应新时代号召。
凭借公正廉洁的形象,他获得群众热烈推荐,经党委审查,任命为延安地委委员、政法委书记,不久晋升为地委副书记。
他主要负责政法、农业与群团工作。
艾丕善不拘泥于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倾听民意,调研实际需求,辅助地委科学决策。
他提出延安经济发展新战略:“南煤北油中轻纺”,推动畜牧业迅猛发展,加强烟草、水果、薯类及杂粮种植。
为破解市民告状难、信访案件多的问题,他创新建立信访接待日制度,地委书记与行署专员亲自接待来访群众,能当场解决的立刻决策。
这一举措极大缓解了信访压力,延安新闻媒体乃至人民日报均予以报道,延安地委信访局荣获省级先进单位称号。
但艾丕善深知革命老区仍有贫困,亲赴子长县多个乡镇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协调资源,助力灾后重建。
他与分管政法的呼三副专员一道,走访困难群众,关心乞讨者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产与生活难题。
这位生于乡间的农家子弟,骨子里流淌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担任农业主管期间,他脚步遍及延安山川田野,从崎岖山地到绿油油稻田,亲切地与农民、基层干部围坐炉边,商讨增产致富良策。
他不仅满足于口头交流,更深入专业户家中,与养鸡、养猪、养牛的农户品茗畅谈,倾听他们在养殖技术与困难方面的经验分享。
在艾丕善眼中,每位畜牧户都是实践中的专家,每名科技人员则是农业进步的关键。
他致力于通过科技引领和经验传承,推动延安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延安的山水风光——蓝天白云下的绿野,奔腾的河流,清脆的鸟鸣虫唱,都深深印刻在他的心底。
但他从不沉溺于美景,始终保持敬业精神,严肃对待分管工作。
他常亲自赴基层工厂,走进生产车间,与工人面对面交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他参与延安炼油厂的筹建工作,助推其成长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企业。
同时,他积极研究油矿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为延安铁路建设献计献策,投入大量心血。
1986年,艾丕善从中央党校培训部毕业,怀揣荣誉与不舍,离开生养他的土地,投身陕西省公安厅工作。
在那里,他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基层干警还是领导岗位,都始终把群众安全与幸福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公安队伍建设,为全省社会稳定贡献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