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将能随时收到我发布的相关文章,同时也方便您与我一起讨论、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源泉,非常感谢您!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抗日战争,作为我国近代史中最为痛苦的篇章之一,其带给我国的深重创伤至今仍未完全消弭。对于日本为何会侵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解释。
然而,战争作为政治的一种延续,而政治又深深扎根于经济层面,所以,深入探讨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它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当然,政治因素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理解这一切,必须追溯到1853年,这一年对世界来说或许是一个平凡的年份,但对日本来说,却是历史的转折点。那一年,发生了震动日本的“黑船事件”,美国派遣舰队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这一事件让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开放了几个港口。
而不久后,俄罗斯帝国也开始向日本施加压力,强迫其与俄国进行贸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时的美国和俄罗斯看似“有意”与日本建立关系,但两国的目标并不在日本本身。
美国更多是将日本视为通往中国大陆的“桥梁”,当时的美国并非如今的超级大国,也无法与大清帝国抗衡。而俄罗斯则希望借助日本,打开通往太平洋的道路,强化海上力量。
正因为美国和俄罗斯的最终目标并不在日本,加之两国同时进入日本,使得日本与当时的中国类似,由于列强之间的制衡,日本并未沦为某个单一国家的殖民地,这也给了日本自我振兴的机会。
然而,刚刚打开国门的日本,遭遇了与中国相似的困境。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工业化商品的冲击下,几乎毫无抵抗力,国内的传统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压迫。这时,日本意识到,如果不进行工业化改革,国家将没有出路。岛国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人比中国人更早察觉到了这一点。
这一觉醒促成了“倒幕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明治政府面临着四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四个问题关乎日本能否实现工业化。
第一个问题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倒幕战争后,德川幕府及各大名的财产成为了日本工业化的原始资本。
第二个问题:如何获得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通过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汲取西方的先进技术。
第三个问题:工业化后,日本的产品销售市场在哪里?虽然日本国内是一个市场,但其容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日本成为世界大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开辟更多的国际市场。
早在19世纪末期,很多日本人已经看到了南美洲市场的潜力,因此开始移民到巴西等国。这些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完全可以与日本实现共赢。然而,明治政府却未能从这一机遇中获益,反而陷入了“模仿主义”的误区。
当时,日本的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了所谓的“海外补偿论”,即认为日本应该从中国和朝鲜等邻国“拿回”欧美国家从日本获得的利益。这一理论成为了明治政府的核心战略,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侵华政策。
1890年,全球发生了震动性事件——拉美金融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给日本带来了两大影响:一是日本失去了南美洲市场,二是失去了南美洲的廉价粮食供应。日本的主要外贸产品之一是纺织品,而南美洲是其最大市场之一。然而,危机爆发后,日本无法从南美洲赚取足够的利润,更无法购买当地的廉价农产品,这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军事冒险,首先发动了甲午战争,结果取得了意外的胜利。日本不仅获得了台湾和朝鲜两个重要的市场,还从清朝获得了巨额赔款,大大缓解了财政危机。尽管如此,甲午战争并没有解决日本最迫切的经济问题——东北资源的需求。日本通过这次战争增强了对外扩张的信心,但其更为渴望的东北资源依然没有到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逐步认识到,单靠国内的市场远不足以支撑国家的经济增长。为了弥补这一空缺,满洲的丰富资源成了日本的“香饽饽”。这也为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虽然直接由日本军事冒险引发,但背后的经济压力和对资源的渴求才是根本原因。占领东北成为日本政府的共识,而唯一的分歧就是如何占领。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这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在未得到天皇批准的情况下,单方面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事后,裕仁天皇并未支持这一行动,但随着国内经济危机的加剧,日本政府终于决定全面侵占东北。
1929年,世界爆发了大萧条,这让日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美国作为最大债主,也因为经济危机而无法继续借款给日本。失去了外部资金支持后,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内压”方式维持经济运转,出台了所谓的《产业合理化纲要》,要求企业延长工作时间、增加生产强度,甚至裁员。然而,这一策略只能暂时缓解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的经济困境。
最终,迫于经济压力,日本决定通过侵占东北来转嫁国内的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资源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到1933年,日本的铁矿石进口中有71%来自东北,而煤炭产量和页岩油产量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东北的农业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日本的粮食需求,使得日本彻底摆脱了对南美洲粮食进口的依赖,甚至一度成为了粮食出口国。
可以说,东北的资源不仅为日本提供了急需的原材料,也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由此,日本的目光开始转向整个中国,认为如果能够完全控制中国,就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然而,事实证明,日本并没有预料到中国人如此坚定的抵抗。中国的坚持,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场侵华战争,对日本来说实际上是一场赔钱的战争。由于未能从战争中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日本不得不进一步向外扩张,最终走向了太平洋战争。历史的轮回,使得日本最终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来源:殷杰.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经济的崩溃(上)[J].坦克装甲车辆, 2019(12):4.
殷杰.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经济的崩溃(下)[J].坦克装甲车辆, 2019, 000(016):P.53-57.
卢晓平.从经济根源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