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5日的夜晚,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二兵团在我军的猛烈打击下,全军覆没。黄维作为这一兵团的指挥官,也在战斗中被俘。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中,黄维、胡琏与吴绍周(时任第85军军长)曾一同驾乘三辆坦克试图突围。临行前,胡琏还特地让黄维换乘一辆新的坦克,这或许是他的一种\"英雄气概\"。然而,天公不作美,黄维所乘的坦克途中故障,无法继续前行,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制裁。
黄维被俘后,并未表现出一丝悔意,反而极度抗拒改造。甚至有一度他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并且与解放军官兵发生过激烈的争执。显然,这其中不乏有情绪上的宣泄。原因或许与他曾经对我军所做的种种暴行有关。尤其是在中野双堆集战役后,很多战士因黄维下令使用毒气而受伤,甚至丧命。刘帅亲自到野战医院看望时,目睹战士们咬牙切齿的表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战士们纷纷表示,若有机会定要为牺牲的同袍复仇。
尽管黄维自诩以“英雄姿态”撤退,试图掩盖自己过去的种种不仁之举,但这并没有赢得他身边同僚的理解。原国民党军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曾不止一次嘲讽黄维,称其为“国民党的罪人,共产党的人物”。对于这些讥讽,黄维除了苦笑以外并无其他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杨伯涛与黄维有着一段不解的缘分。他们曾同属陈诚“土木系”,而且黄维曾是杨伯涛的上司。尽管如此,杨伯涛为何如此不给黄维留面子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杨伯涛并非黄维提拔上来的,反而是胡琏一手提携的。与许多“土木系”的高层将领相比,杨伯涛的资历较浅。毕竟,他属于黄埔军校第七期,而黄维是黄埔第一期毕业,胡琏则是黄埔四期的出身。而在当时,黄埔四期、三期的军官基本掌控了国民党的许多重要职位,包括熊绶春等人,均在此列。
杨伯涛的军旅生涯起步较晚,刚入军校时,他未能完成黄埔的毕业课程,便被分配到钱大钧的第三师,随即该师被编入第十八军。杨伯涛的资历远不及其他“土木系”的同僚,然而战争年代的晋升之快,极大地加快了他的上升速度。尤其是他在1937年淞沪会战时,受到罗卓英的提拔,晋升为营长。后来的发展则有了胡琏的帮助,使得他在战场上迅速崭露头角。
到1943年,杨伯涛已升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这是“土木系”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也为他日后晋升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的晋升速度较快,但其军衔的“铨叙军衔”却一直未能跟上。国民党军的军衔制度复杂,不仅要求军功,还需要时间、职位等多重因素的积累。直到1948年,杨伯涛才通过晋升获得了铨叙军衔——从步兵中校晋升为陆军少将。
从1943年起,杨伯涛在“土木系”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了重要人物之一。1946年,第十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由胡琏担任师长,杨伯涛则任旅长。值得注意的是,杨伯涛与胡琏的关系深厚,后者也对杨伯涛的支持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蒋介石的派系斗争也愈加复杂。1948年,蒋介石在陈诚的推荐下,任命黄维为第十二兵团司令,而不是原本的胡琏。虽然这一变动让黄维的任命充满了复杂背景,但杨伯涛并未因此受到太多的波动。经过一系列的战役,他成为了十八军的代理军长,尽管其职位并未正式获得批准。
这一事件的背景,值得回顾。1948年,杨伯涛的铨叙军衔从中校晋升为少将,然而这一晋升并未伴随着正式的职务任命,因此他并未能完全履行十八军军长的职责。即便如此,在实战中,杨伯涛已经接过了指挥权,并在双堆集战役中表现出色。尽管他未能正式担任军长,但凭借实战经验,他获得了黄维的信任。
然而,黄维与杨伯涛之间始终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杨伯涛所写的回忆录和文章中,揭示了许多“土木系”内的内幕,这让黄维不满。黄维甚至在自己被俘后,特意撰文批驳杨伯涛,称其只是一个副军长,并强调自己曾在战役中口头任命杨伯涛为十八军代军长。
这一系列的争执看似无关紧要,但却透露了黄维与杨伯涛之间深刻的矛盾。最终,两人在功德林相遇,过往的纷争也都变得无关紧要。但可以推测,黄维的不满,或许更多源自于杨伯涛揭露了陈诚“土木系”的诸多隐秘,而这一切,或许正是他不愿面对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