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的篇章往往由那些胜利者主导。从远古部落三皇五帝的时代,到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是在波诡云谲的血雨腥风中登上权力的巅峰。中国历史上鲜有能够在和平时期稳步建立“王朝霸业”的例子,更多的是充满战争与暴力的气息。
秦始皇之后,我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封建王朝时代。随着乱世的降临,战乱不断,多少英雄豪杰投身其中,图谋一席之地。当一方攻破另一方的城池,往往会发生一次惨烈的屠杀——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屠城”。
在战国时期,白起以战无不胜、食肉饮血的形象成为了屠杀的象征。他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而声名远扬。历史记载这一事件时,将其描绘得极为残忍,以至于后世几乎将他视为“屠夫”的化身。但实际上,历史的“屠夫”可能并非白起,而是另一位人物。
在长平之战后,现代的考古学者在山西麓的韩王山附近发现了大量赵军士兵的尸骨。这些尸骨被层层叠叠地堆放着,经过详细的研究,专家发现,尸骨上有钝器、刃器、石块、以及火烧的痕迹。这表明这些赵军并非单纯的被“坑杀”,其中一部分在战斗中已被白起杀死,另一部分则在随后的屠杀中惨遭毒手,最终一起被埋葬在了这一地区。
历史记载中,长平之战后发生了极为恐怖的场景。暴雨过后,尸体遍地,血流成河,甚至有“千步露骸,三尺积血”的惊悚描述,这一切让人不寒而栗。然而,经过更多的历史研究与分析,人们渐渐意识到,白起并非“屠夫”的唯一代言人。
真正的“屠夫”,实际上另有其人,他就是清朝的多铎——这位被后世称为“地狱的恶魔”的人物。如今提起清朝,很多人只记得晚清的衰败与慈禧太后的威权,甚至不免提到北洋水师的溃败。然而,清朝的辉煌也曾由无数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所支撑,特别是多铎所在的时代。
多铎,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弟弟,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得更加勇猛,并且军事才能远超哥哥,却因为性格冷酷、手段极端,而没有如多尔衮那样被广泛称颂。相反,他更多的是被人们称为“屠夫”。多铎从小经历了许多残酷的磨难,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去世时,母亲阿巴亥为了给父亲殉葬而死,这一打击让多铎变得愈加冷漠与狠厉。他在兄弟情深的多尔衮庇护下,逐渐成长为一名铁血战士,但也因此在战争中表现得极其残暴。
年少丧母的多铎,性格冷酷,屡次在战斗中展现出极为残忍的一面。与哥哥多尔衮一同领兵入关、平定叛乱、征服蒙古,最终为清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战斗方法几乎没有人性可言。每当攻陷一座城池,屠城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在历史上最为人知的“扬州十日”战役中,因敌军的顽强抵抗,清军在攻城时遭受重创。胜利之后,面对求情的抵抗者,多铎毫不留情,直接下令屠杀城中的所有人。
据史书记载,在“扬州十日”中,至少有八十万人,包括老弱妇孺,全部惨遭屠戮。这一事件的惨烈程度,足以让人心生寒意。不同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坑杀”手法,多铎的屠杀更为彻底,他将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无辜的百姓也一并杀害。这样的暴行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恶魔”与“屠夫”的恶名。
尽管多铎的战功显赫,成为大清统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为清朝的历史蒙上了污点。与其兄多尔衮相比,尽管多铎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的屠城行为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正是因为多尔衮家族为了保护他,才故意将其名字从历史的舞台上抹去,而让相对温和的哥哥多尔衮成为了更加显赫的历史人物。
十日屠城八十万人,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两者相比,或许多铎的屠杀更加残忍和冷血。在多铎亲手屠戮掉扬州城百姓与官兵之后,他并未感到一丝悔恼。相反,他继续如常行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最终,这位极具战斗力的勇士在36岁时因天花而去世,留下了他一生的血腥轨迹。
多铎的存在无疑为清朝的历史增添了一抹血腥与冷酷。他继承了努尔哈赤骁勇善战的基因,在乾隆皇帝眼中更是“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然而,他在屠城中的种种暴行,也为大清政权的统治史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无论他的战功如何辉煌,历史对于他“屠夫”的印象,始终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