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张飞这两位英雄人物,公认是三国时期的绝世猛将。《三国志》中提到,这两人“并有国士之风”,意味着他们不仅武艺高超,而且品德也为人所称道,可谓英雄中之楷模。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关羽年长张飞数岁,因此,张飞一直以兄长关羽为尊。书中提到“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意思是说张飞虽然雄壮威猛,但在某些方面,可能略逊于关羽。这种说法给后人留下了张飞在武艺上不及关羽的印象,尤其是在“亚于”这一表达中,很容易让人认为张飞的武力比不上关羽。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事情或许就不同了。虽然关羽在刘备阵营中是首席大将,地位尊崇,且《三国演义》也许会倾向于描绘关羽的武功超群,但若我们单从小说中的战斗描写来看,关羽并未必然强过张飞。事实上,在三国中,张飞和吕布对战时曾单挑百回合而不败,这一壮举,至今无人能及。相比之下,关羽与吕布的交锋,则显得稍逊一筹,关羽尊称吕布为“吕将军”,而张飞则毫不客气地称其为“三姓家奴”,这种言辞透露出张飞对吕布的轻蔑与挑衅。
张飞与吕布同样是棋逢对手,在经历了激烈的生死对决后,二人未分出胜负,吕布的死亡使得张飞的“猛将”名号更为牢固。关羽的“武功”虽是强大,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于禁、斩庞德等事迹,确实震撼华夏,而张飞凭借断桥之战击退曹军,甚至打得张郃弃马逃跑,似乎无论从“武功”还是战功上看,关羽的确稍有优势,但仅凭这些战绩判断谁更强,并不容易。
从《三国演义》的具体表现来看,张飞与关羽的武功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在小说的古城之战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挑战关羽,虽然看似以关羽闪身躲过张飞的攻击为主,但其背后似乎有更多的含义。实际上,在古城之战之前,关羽和张飞并没有过多直接对决的历史,这与我们常见的“二虎共舞”的说法不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直接描述两人在战场上的较量。
在古城之战之前,关羽斩颜良后,曾经向刘备承认张飞武功更胜自己一筹。关羽曾言:“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从关羽自己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觉得张飞的武力逊色于自己,反而赞扬了张飞的勇猛。
其实,在关羽斩纪灵的过程中,双方的战斗并非一边倒。关羽在面对纪灵时,怒不可遏,纪灵辱骂刘备为“村夫”,彻底激怒了关羽。尽管关羽发动全力,却未能在三十回合内斩杀纪灵,最终依旧没有消灭他。而张飞在面对纪灵时,短短不到十合就把纪灵刺杀,展现了自己更为迅捷的战力。尽管关羽在与纪灵的对战中未能快速取胜,但他当时并未拥有赤兔马,而纪灵的身手又较为强悍,而张飞在古城之战时骑的是乌骓马,虽然不如赤兔那般灵活,但张飞的绝技依然强悍。
当关羽在古城时,身边已有数千人马,而张飞则率领约千人出迎。这一场对决,关羽把青龙偃月刀交给了周仓,自己并未携带。张飞怒目圆睁,挥矛疾刺,但关羽凭借身手躲过了这一击,张飞的矛虽猛,却并未真正伤害到关羽。有人猜测,这一矛可能并非张飞失手,而是有意放慢速度,含有深意。
张飞看着关羽,怒火中烧,痛斥他背叛了兄长,投降曹操,而自己则依旧坚守刘备阵营的忠义。他愤怒地说:“忠臣宁死而不辱”,随即再度挥矛。然而,关羽却在此时一摆手,示意张飞暂时停下。张飞虽然怒不可遏,但其实内心并未有真正的杀意,而是希望通过怒斥来让关羽感到愧疚。最终,张飞的这一“暴怒”不仅没有使事态升级,反而为兄弟俩的和解铺平了道路。
若不是蔡阳的插手,张飞的这一情绪可能会更为激烈,但从事件的最终发展来看,张飞并不是真的想伤害关羽,而是在情感上的爆发。两兄弟即便面临生死相搏,也总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恢复和解,这也让我们不禁遐想:如果两人真为敌对,最终结果会如何?
李卓吾曾言:“张飞是一诚无伪圣贤,故欲杀无义人如狗彘、如虎狼、如蛇蝎,幸云长非其人耳。”如果张飞未能理解关羽的内心,或许会有更为激烈的冲突。毛宗岗与李渔也曾同样认为,张飞的怒斥反映了他对关羽背弃兄弟之情的失望与痛苦。然而,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尽管兄弟间曾有过激烈的冲突,但最终,两人总能在深厚的情谊中达成和解。
总的来说,关羽与张飞的武功高低并非绝对,虽然关羽的名声远播,但张飞在武力与战场上的表现也毫不逊色。若两人真要生死对决,谁能胜出,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的较量,注定是一场难分高低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