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朝鲜人,他曾在我国接受过军事教育,参与过抗日战争,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不仅创建了抗日游击队,还曾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的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了故乡朝鲜。朝鲜战争爆发时,他的地位仅次于金日成,是朝鲜的第二号人物。
那么,这位朝鲜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投身革命呢?他究竟是谁?
这位人物名叫崔庸健,1900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年幼时,他便经历了动荡的战争年代。不到四岁,日俄战争爆发,朝鲜迅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整个朝鲜都陷入了深重的苦难。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长大的崔庸健心中充满了复国之志,早年便参与了反日游行活动。
然而,日本的压制无情而残酷,反日行动频繁遭到镇压。崔庸健便在一次游行中被日本人抓捕入狱。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没有停止思考。他意识到,单靠学生力量无法实现抗日,特别是朝鲜内部局势越来越严峻,汉奸横行。于是,他决心前往中国,寻找更有效的抗日途径。
然而,彼时中国的局势同样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上海的局势尤为动荡。崔庸健在上海的军事学习计划因此受阻。日军的势力也在上海肆虐,他和许多来自朝鲜的进步青年再度被日军拘捕,这是他第二次入狱。
在监狱里,崔庸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开始寻求新的突破。他从囚犯中得知,在中国云南的讲武堂为外籍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于是,他出狱后便动身前往云南。云南地处中国边境,日本势力较弱,比较安全。1923年,崔庸健成功进入了云南讲武堂。
在这所学校里,崔庸健刻苦学习军事技能,积极参与中国的抗日活动,还加入了中国的革命队伍。尽管他是外籍学生,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引起了中国军队领导的注意,最终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后,崔庸健和其他朝鲜青年一道,加入了抗日游击队。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张贴招聘教官的公告。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们纷纷前往广州参加选拔。崔庸健顺利成为黄埔军校的战术教官。北伐战争结束后,1927年,他随叶剑英等人参与广州起义,并担任特务营二连连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东北沦陷。全国调兵支援东北,崔庸健带领自己的队伍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展开了艰苦的抗日斗争。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物资匮乏成了常态,崔庸健始终把队伍战士们的生计放在第一位,经常自己牺牲,让战士们先吃饭、补充体力。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崔庸健在东北抗日联军中逐步晋升,先后担任了参谋长、军长及总参谋长等职务,成为联军中的重要人物。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崔庸健充分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尽管面对日本关东军强大的压力,东北抗日联军仍然坚守阵地。最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崔庸健也在战争结束后返回了朝鲜。
回到朝鲜后,崔庸健在朝鲜人民军中担任了总司令职务,并成为国防部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担任朝鲜人民军总司令,而崔庸健则担任副总司令。他们共同带领朝鲜人民军与中国志愿军并肩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朝鲜战争胜利后,崔庸健被授予了朝鲜共和国的次帅军衔,成为仅次于金日成的二号人物。在国家局势逐渐稳定后,崔庸健还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与周恩来总理握手。他向中国赠送了花圈,并深情表示:“中国和朝鲜两国都信仰共产主义,抗日战争时我们鲜血凝成了友谊,从那时起,我们结下了不可分割的革命情谊。”
另一位朝鲜的英雄是金武亭。他生于1905年,来自朝鲜咸镜北道。金武亭童年时期与崔庸健类似,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看到了祖国的苦难,他心中埋下了为国复兴的梦想。
14岁时,金武亭愤然参加了反日活动。18岁时,他决心投身革命,前往中国。到了中国后,他报考了保定陆军学校并顺利入学。在那里,他学习了炮兵技术,并在军事技能上飞速进步。金武亭在中国的革命活动中,和崔庸健一样,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投身抗日斗争。
在红军中,金武亭成了炮兵团的一名指挥员。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成为红三军炮兵团的团长。1933年,红军大学特科学校成立,金武亭被任命为校长,培养了大批炮兵人才。虽然苏联曾邀请他去苏联训练炮兵部队,但毛主席认为延安已有许多朝鲜年轻人,决定组建朝鲜义勇军,金武亭被任命为司令员,带领朝鲜义勇军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朝鲜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军的构成独具特色。一方面,他们继承了苏联的作战风格,特别擅长坦克冲锋;另一方面,像崔庸健和金武亭这样的朝鲜军人,受到了中国抗日斗争的影响,形成了结合中朝革命经验的独特战斗风格。朝鲜军的实力在朝鲜战争中可见一斑。
1976年,崔庸健去世,中国政府向朝鲜发去了电报,对他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在金日成领导下,崔庸健为朝鲜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抗击美帝国主义入侵、推动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努力。”崔庸健与金武亭,尽管出生在朝鲜,但他们为中国抗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应当以崔庸健和金武亭为榜样,铭记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奋斗精神与无畏气节。他们与我们一起抗击侵略,构筑了中朝两国的深厚友谊,也希望两国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携手前行,推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