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后期,政局动荡,社会危机四伏。皇室内斗不断,外部战乱不断加剧,国家的整体实力因此严重削弱。从元文宗也孙铁木耳的去世(1328年)到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逃离大都(1368年),整整四十年间,元朝宫廷内的权力斗争几乎从未停歇。
这一时期,最大的对抗便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蒙元的黄金家族与其他外姓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被认为是元朝皇室的始祖,他的子孙即被称为“黄金家族”。他们拥有继承大汗之位的优先权。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疆域扩展,拖雷的弟弟窝阔台、察合台、旭烈兀等人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汗国。渐渐地,这些外姓贵族的权力日益壮大,成为了黄金家族的强大对手,长期以来都不愿意接受黄金家族的领导地位。
元朝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便是黄金家族与外姓贵族之间长年争夺大汗之位的历史。元文宗驾崩后,元武宗图帖睦尔继位。他任用了许多贤能的大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挽回元朝的危局。然而,元武宗的在位时间较短,他于1311年去世,之后由其弟元仁宗英宗继位。元仁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面对国家的危机时,他开始推行“以儒治国”的理念,并首次在元朝实施科举制度。
九年后,元英宗继承了仁宗的衣钵,继续推行“以儒治国”,并积极实施“助役法”,旨在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好景不长,1323年,元英宗被图帖睦尔发动的政变所杀。图帖睦尔上台后,继续加强文治,尤其重视文化的发展,史称元文宗。
元文宗去世后,元朝皇位继承问题愈发混乱,统治者名存实亡,各地的军阀、藩王、蒙古贵族纷纷自立为王,互相争战,元朝的国力也逐渐衰弱。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元朝的内乱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民族势力开始崛起,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大夏国的建立。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大夏国的开国君主明玉珍应运而生。明玉珍并非出身贵族,反而是湖北一户世代务农的普通百姓。湖北自元朝统治以来,腐败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元朝的贵族和官员对湖北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压榨:征收沉重的赋税,强行占有土地,抢夺财物,甚至奴役百姓。湖北的百姓历经百般苦难与屈辱,他们渴望摆脱元朝的压迫,恢复汉族的尊严。
在这种背景下,明玉珍于1353年组织起义,带领农民抗击元朝暴政。他迅速占领了湖广、湖南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自称“陇蜀王”。1363年,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明玉珍得到了刘桢等人的支持,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他的目标是推翻元朝统治,统一整个中国,建立一个汉族的大一统王朝。
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意在恢复汉族的尊严与荣光。登基后,他立即派遣使者与元朝断绝外交关系,宣布两国敌对。同时,他积极与朱元璋领导的西吴政权结盟,双方互相支持,共同对抗元朝的侵略。他认为,只有汉族人团结一致,才能推翻元朝的暴政,恢复中华的盛世。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为了避免与汉族的直接冲突,决定将政权转移北方,逐步形成北元,并撤走中原地区的驻军,这也导致了中原地区兵力的空虚。与此同时,明玉珍与元朝断交,并未引起元朝的强烈反应,反倒是元朝的统治者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危,忽视了大夏国的崛起。大夏国与朱元璋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战略联盟,南北夹击元朝,使得元朝逐渐疲弱。
大夏国建立后,明玉珍继续指挥军队进攻元朝重要地区,如龙州、兴元、巩昌等地,并与元朝的将领及宗亲展开激烈的战斗。可惜,明玉珍因病去世,年仅38岁。明玉珍的去世使得大夏国失去了核心力量。年幼的明升继位,但他缺乏父亲的智略与威望,且母亲也性格软弱,导致母子二人未能有效撑起大夏政权。
大夏政权逐渐陷入了外姓贵族的操控,导致官员腐败,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内乱不断,直至分崩离析。元朝灭亡后,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其他政权,统一全国。1371年,朱元璋派出大军攻打大夏国,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将领带领十万大军南下,攻占了多个重要城市和要塞,并与大夏的藩王和将领激战。
大夏的军队终于未能抵挡住明朝的强大攻势。经过激烈战斗,明军在六月攻至重庆,并成功包围了大夏的首都。无力抵抗的明升最终投降,大夏国宣告灭亡,其领土归属于明朝。
大夏灭亡后,明升被带往南京,并与陈友谅之子陈理一同软禁。朱元璋并未铲除这些后患,一方面是显示宽容仁德,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打击其他反对势力。尽管如此,陈理与明升并未安宁度过此生,他们互相诉说着不幸与怨恨。两人虽年仅十几岁,但他们身世显赫,心中对朱元璋充满了敌意和嫉妒,前途也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望。
朱元璋意识到他们的情绪,于是决定将两人送往远方,彻底与大明断绝联系。他选择将他们流放至高丽,那个处于明朝和北元之间的微小国家,既不敢得罪明朝,也无法与北元为敌。朱元璋派出太监押送两人,并要求高丽国的国王李成桂予以妥善照顾,严禁他们返回中国。
明升在高丽的第二年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时至今日,明升的后代已经成为韩国的一大姓。而其他明氏直系血亲也相继迁入朝鲜,最终定居于高丽。在高丽,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原的习俗,宗族之间使用汉语,并在特定时期返回中国祭祖。
1980年代初,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的考古挖掘工作引起了轰动——一座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帝陵被意外发现,这就是明玉珍的陵墓。明玉珍的墓葬不仅是重庆地区唯一的帝陵,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明玉珍的墓葬中,有一块石碑引起了特别的关注——这便是“玄宫之碑”。碑身青色,刻有“玄宫之碑”四个篆字,周围有精美的龙纹装饰。碑文由戴寿、刘帧等人所写,详尽地记载了明玉珍的生平与大夏国的历史。这块碑不仅填补了史书的空白,还纠正了一些历史的偏差,是研究元末农民起义、明玉珍及大夏政权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成为了重庆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