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实战,了解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素有“道教名山”之美誉。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道教文化的圣地,也是历代道士修炼的圣山。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武当山一带建立了大量的军队医院,许多抗战中的军官都曾来到这里,接受治疗和休养。
在抗战前,丹江口市并不叫这个名字,当时这里叫做均县。根据史料记载,均县曾设有十多家医疗机构,包括师级、团级卫生所、医疗队和疗养院等。这些医疗设施,虽然临时设立,却为抗战中的伤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当时的抗战条件十分艰苦,医疗资源紧张,新建的医疗房间寥寥无几,许多临时设立的医院便设立在道观的空房中。比如城隍庙、酒仙庙、火星庙、冲虚庵等道教场所。1938年,五五后方医院便在均县的城隍庙设立了临时医院,同年,六十四军的野战医院也驻扎在此地。因此,在武当山附近,曾有十几家医疗机构为伤员提供救治。
这些医疗机构为何偏偏选择在均县安营扎寨?首先,均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远离战火,环境安定;其次,均县境内道观和庙宇众多,空房子多,便于安排伤员。除此之外,武当山还有丰富的草药资源。在抗战时期,由于物资匮乏,伤员的药品和医疗设备时常紧缺,而武当山的中草药资源正好可以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许多道士精通医术,能够运用中医药方和丹药来治疗伤员,效果往往令人惊讶。
其中,武当山的道士罗教培便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罗教培来自河南,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对道教和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年轻时,他便读了大量道教经典书籍,并学会了一些基础的医术。民国初年,罗教培离开家乡,前往武当山拜紫霄宫的道长冷合斌为师,正式修道。在红军长征时期,红军曾驻扎武当山,罗道士便曾为红军战士治疗过伤病。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道士与其他道士经常下山,主动寻找医疗机构的需求,为伤员提供帮助。一次,七十二军野战医院接诊了一名严重受伤的班长,伤口感染严重,脓水不断,且高烧不退,情况十分危急。医院缺乏麻醉和消炎药物,无法及时进行治疗。恰巧,医院的医生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于是立刻派人上山求助。
罗道士得知后,自告奋勇,立即赶往医院。在诊治这名伤员时,罗道士首先给伤员服用了自己调配的麻醉药,随后用匕首清理掉感染的腐肉,并用筷子将一条布条穿过伤口,来回拉动,成功地清理了伤口深处的脓水和烂肉。最后,罗道士将一条活鲫鱼捣烂,加入冰片和五味子,调成药膏敷在伤口上,再用纱布包扎。神奇的是,伤员当晚便退烧,经过几次换药后,伤口逐渐愈合。伤员对罗道士的治疗深感感激,称其医术神奇。
道士们的医疗手段——烧槐树枝
抗战期间,武当山的道观成为了许多医疗机构的驻地,其中不乏一些传奇的道士。紫阳庵的道长水合一便是其中一位。他是湖北随州人,从小便受到家庭的熏陶,学习了医术,但未曾从医。民国初年,他曾在家乡担任过区团总,但目睹新政府的腐败后,心灰意冷,选择前往武当山修道。
水合一拜师紫霄宫的道长徐本善,师傅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仅有很好的文化底蕴,还懂一些医术,便收他为入室弟子。1930年,红军驻扎武当山,水合一参与了救治伤员的工作,并帮助红军掩护伤员安全撤离。
抗战期间,水合一利用自己学到的土法治疗许多伤员,尤其是在药品短缺时,他的治疗方法常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伤员有磕碰淤伤,水合一便会烧槐树枝,将烧过的槐枝碾成粉末,与香油搅拌,制成药膏,再用葱根蘸醋涂抹伤口,最后涂上一层槐树粉末香油。如此反复涂抹,几天后,伤口便可完全愈合。许多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的伤员,都纷纷称赞水合一的医术神奇且有效。
道士们的治愈秘方
武当山还有一位名叫周举的道士,他曾收了一位女弟子,名叫周咏南。周咏南参加了抗战,亲眼目睹了许多伤员的痛苦。她回忆起小时候师傅传授给她的3个道教秘方,这些秘方分别是“玉荷仙液”、“生化灵胶”和“武当万应丸”。这些秘方可以有效止痛止血、愈合伤口,成为她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得力法宝。
1943年,周咏南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大腿中弹,被转移到后方医院。伤愈后,她被调到第129兵战医院工作。尽管她本身只是略通医术,但仍然将自己所学的3个秘方无私地传授给了医院的临床医生。1966年,周咏南因病日渐虚弱,临终前,她将这3个秘方写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黄天。黄天虽不懂医术,但他决定将这些秘方带回武当山,交给那些从事中草药研究的人,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对母亲的纪念,也是让这些秘方物尽其用。
武当山的道士们凭借自己深厚的医术,在抗战中为无数伤员带去了希望。他们的医术不仅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传统手段,面对当时的特殊情况,他们也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偏方和草药,为伤员们带来了生的希望。道教医术,作为一种融合信仰与实践的治疗方式,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理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