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八路军129师接到指令,任务是协同汤恩伯的第20兵团,对正在正太路南下的敌军实施截击。因此,师长刘伯承与副师长徐向前应邀前往榆社,与汤恩伯进行面对面的会谈。自从太原沦陷后,汤恩伯也只得率兵退守榆社,为了保住这一战略要地。
在深入的商讨中,刘伯承和徐向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恳请汤恩伯不要急于撤离山西,也不要退过黄河。徐向前强调:“阎锡山已经西撤,卫立煌则退守在隰县和吉县一带,尽管冯钦哉、李家钰、曾万钟没有明显的动作,但他们的士气已显不足。如果汤将军能够从全局进行考量,留驻在山西,支持当地的抗战,将对稳定华北局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汤恩伯似乎心中犹豫不决。刘伯承则坚定地表示:“只要汤将军一旦作出决定,我部一定会全力以赴予以配合。”
在刘伯承的鼓励下,汤恩伯略显勉强地回应道:“我当然愿意与您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困难。”二人商谈直到夜深11点才结束。在第二天早晨,刘伯承因有急事,冒着严寒的雪返回辽县。而徐向前则决定继续留下,与汤恩伯商讨一些配合作战的细节。
送走刘伯承后,徐向前感到对汤恩伯的劝说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回应,于是再次前往汤恩伯处,重申留在山西共同坚守抗日战线的重要性。可惜,汤恩伯的表情依旧紧绷,似乎没有新的想法,只是用模糊的措辞敷衍了事。最终,他甚至提到了上级指示:“留驻是可以的,但必须服从命令。如果总部要求撤离,那就没有办法。”
听到这番话,徐向前已经对汤恩伯心中所想有所猜测,只好无奈地结束这次谈话。不久后,汤恩伯以不足一旅的兵力驻扎在子洪镇,而他的主力部队则向长治方向移动,声称要支援平汉线。对此,徐向前冷静地分析:“汤恩伯竟然盘算着什么支援平汉线,他只是在找借口逃跑。”果然,没过多久,汤恩伯便带着部队越过黄河,逃到了河南,走之前连个招呼都没打。
如果八路军目的在于配合汤恩伯对抗日本侵略者,而汤恩伯的退却速度却比日军还快,那这样的合作将无从谈起。徐向前不得不重新考虑他所率领的386旅的任务,开始着手独立部署在山西的抗战。几年后,当回想起劝说汤恩伯不要北撤的那段经历时,徐向前感慨道:“我本不该去劝他,他逃跑反而是件好事。这让我们能够大胆建立根据地;要是他留在那儿占着地盘,反而让我们的行动受限,变得更加棘手。”的确,情况正是如此。
徐向前两次试图说服汤恩伯留在山西抗击侵略者,但惜其最终选择了撤退,竟然意外地将土地拱手让给了八路军,这确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局。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述了徐向前元帅的传奇征战经历,该书曾一度成为年度畅销书,并在中国军事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