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都督府及五军都督府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构?它们下设了哪些具体的职官?负责管理哪些军政事务?这是读者针对御史提出的两个重要疑问。借此契机,特整理了一篇详尽介绍明代都督府体系的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制度。
朱元璋投身于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之后,凭借果敢勇猛和卓越的智慧,很快从一名普通亲兵成长为领导起义军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在郭子兴逝世之后,朱元璋获得了发挥自身才智的极大空间,为其后续军事和政治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元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攻占太平路,将其改为太平府,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元帅。此后,凡攻下的城池均设立元帅府,配备相应官员负责统领军队,实施军事行动。
至正十六年六月,朱元璋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功臣和宿将根据资历升任同知、佥院、同佥、判官等职务,品秩沿用元朝制度,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节制内外军事事务。中书省参议李善长兼司马,宋思颜兼参军,谭起宗为经历,汪河担任都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管理体系。
同年,都督府进一步扩充,增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使、佥事、照磨等职位。至二十四年,明确大都督品级为从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确立了官职等级体系。
不久之后,朱文正因犯事被革职,朱元璋下令不再设立大都督职位,改由左右都督掌管大都督府事务。吴元年时重新调整官制:左右都督为正一品,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官职规格有所变化。
此后,直到洪武十二年,都督府的官制多次调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杀胡惟庸改革官制契机,将大都督府划分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自统辖京城及外地的都司和卫所,中军都督府断事官兼任五军断事官,形成新的军政管理结构。
永乐元年,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配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虽无固定编制,后又细分为五府,称为行在五军都督府。
永乐十八年因迁都北京,去除“行在”称谓,而应天的五府则加上“南京”二字。仁宗时期准备迁都南京,增设后军都督府及行在;宣德三年废止行府。至正统六年后重新确定北京为首都,复建五军都督府。
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的权责范围具体如下:
- 左军都督府管理:京城卫所、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
- 右军都督府管理:京城卫所、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及其土官、广西都司、云南都司及其土官、贵州都司及其土官及外直隶宣州卫;
- 中军都督府管理:京城卫所、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及外直隶扬州等卫所;
- 前军都督府管理:湖广都司及土官、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及外直隶九江卫;
- 后军都督府管理:京城卫所、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及外直隶蓟州等卫所。
明代的最高军事机构经历了从沿袭元朝行枢密院,到更名为大都督府,最终确立为五军都督府的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这些机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看,军事权力呈现由集中向分散转变的趋势,职权范围也由广泛向细分发展,大都督府的分拆正好体现了这种变化。
行枢密院成立之初,朱元璋亲自负责相关事务。每逢战争,他全程参与从战略筹划、兵力调遣到进军部署的所有重要环节,关键决策均出自他手。
行枢密院改称大都督府后,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担任大都督,但朱元璋依然直接掌握军官的任免权和部队调配权。尽管如此,朱元璋依旧对军事权力保持高度警惕,朱文正后来被革职,安置于桐城,之后废除大都督职位,由左右都督代行其职,这体现了朱元璋对军事权力分配的深度考量。
洪武十年七月,朱元璋为了表彰李文忠的战功,任命其提督大都督府事务,掌控全国将士兵力,权力巨大,体现了军权的高度集中。
在战乱频仍和国家初立的背景下,军事权力的集中十分必要。然而,随着王朝逐渐稳定,过度集中的军权则可能威胁到中央统治,朱元璋作为武人出身,对此尤为敏感。
为维护皇权,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将大都督府划分为五个都督府,分别负责不同地区,各自独立运作,直接向朱元璋汇报。
事实上,自兵部成立以来,五军都督府在一定程度上受兵部制约,兵部掌握军令和军官的选拔权,但不能直接指挥军队;都督府有统兵权,却无权自行发兵。
遇战时,兵部根据战争规模奏请朱元璋批准后,发布军令,都督府长官受命担任将军或总兵,率领调遣的都司、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督抚返回,交还将军印,兵员归还原处。
朱元璋深怕军事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大权旁落,采取了多种限制措施,虽然巩固了朝政稳定,但也引发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弊端,影响整体战斗力。
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权力大部分归属兵部,五府长官多为虚职,仅具名义职位。
这是因为从左、右都督以下到同知、佥事等官,多是对有功边将的荣誉称号。五府长官或因出征,或仅领空衔,不直接处理事务,于是设立了掌印、佥书等辅助职位。
土木堡之变时,许多勋贵功臣牺牲,五军都督府权威几乎被也先一举摧毁。此后,朝廷由于谦任兵部尚书主持北京防务,从此兵部地位全面超越都督府。直至明代灭亡,兵部成为实权军政机构,五军都督府则多为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