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基督教的历史,那真是漫长而复杂,内容浩如烟海,恐怕要用《四库全书》那样庞大的典籍才能尽数展开。短短一篇文章根本无法囊括全部。这里,我们只能先简要讲述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和基本情况。
(一)
提到基督教的创始人,大家都知道是耶稣。然而,关于耶稣是否真有其人,历史上却有不少争议和不同的声音。虽然欧洲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但从19世纪开始,不少历史学家便对耶稣的历史存在性产生怀疑。进入20世纪,怀疑者的人数甚至更多。
关于耶稣的生平事迹,我们主要依赖的是基督徒们编写的《新约全书》。然而,由于其编撰背景,这本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严谨的历史学家认为,要证明耶稣的真实存在,必须找到其他独立的证据。
经过长期的考证,学者们确实找到了若干旁证。比如,公元二世纪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罗马编年史》中提到了尼禄皇帝和公元64年的罗马大火事件。他写道:“尼禄为了转移民众的愤怒,将罪名推到了基督徒头上……基督徒信奉的基督生活于提庇留执政时期,被本丢·彼拉多判处极刑。”塔西佗并非基督徒,且其所处时代基督教尚未合法,因此其记载具有较高可信度。
此外,公元一世纪犹太史学家弗拉维斯·约瑟夫斯在《犹太古史》中也曾提及耶稣,且明确点名为“耶稣”,不过由于该书可能被中世纪基督徒篡改,学术界对此持保留态度。
还有一封公元73年叙利亚希腊学者谢拉皮翁致儿子的信,提到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和“犹太人的智慧之王”被冤杀后,犹太人国家衰败,“智慧之王并未真正死亡,他依然活在其教义之中”。
尽管争议不断,现代学界主流观点仍认为耶稣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生平细节与《圣经》的记载有所出入。学者们推测,耶稣大约出生于公元前7年至4年之间,家乡在现今巴勒斯坦地区。当时此地犹太人众多,虽地小但派系繁杂,有拿撒勒人、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艾赛尼人等各种宗派。耶稣本是拿撒勒人,故又称“拿撒勒人耶稣”。
犹太人信奉犹太教,但在罗马帝国的压迫下,犹太人的生活艰难,犹太教的精神激励功能减弱。此时,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开始兴起,其创始人即为约三十岁的耶稣。
(二)
犹太教中有“弥赛亚”这一救世主概念,但传统认为弥赛亚只会拯救犹太民族。耶稣却宣称弥赛亚的使命是拯救全人类,范围远超犹太教教义。“弥赛亚”是希伯来语,意为救世主,“基督”则是其希腊语对应词。
现存资料推测,耶稣曾告诉其追随者,他就是那位降临人间的弥赛亚。这一主张对犹太教构成巨大冲击,也使他遭到广泛排斥。
最终,耶稣被其门徒犹大出卖,落入犹太大祭司该亚法手中受审。该亚法又向罗马总督彼拉多施压,后者为避免骚乱,下令将耶稣钉死十字架。
耶稣死后三天复活,这一奇迹使信徒们坚信他确实是救世主,基督教由此扎根发展。早期基督教曾被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但随着信徒迅速增多,教义传播迅速超越巴勒斯坦,向罗马帝国各地扩散。相较之下,犹太教信徒日渐减少。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采取了严厉打压政策,许多基督徒遭逢迫害,甚至被投进斗兽场喂猛兽。然而,基督徒们的坚定和牺牲令人动容。历史上第一个殉道者坡旅甲便是例证,他是一位土耳其一带的秘密主教,年逾八旬,拒绝背弃信仰,最终被火刑处死。
类似坡旅甲的殉道者众多,他们的坚守展示了基督教旺盛的生命力。
基督教之所以能在压迫中存活下来,说明它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罗马帝国时期的普通百姓需要依靠宗教团体来获得支持和帮助,基督教的互助性质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这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
到了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已发展壮大,罗马帝国难以再加以镇压,因为军队中也多为基督徒。于是帝国当权者开始转变策略,由压制改为拉拢。
公元312年,罗马将领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争夺皇位。决战前,君士坦丁称梦中获神助,命令士兵盾牌上绘十字架,鼓舞士气。军队士气大振,君士坦丁获胜,成为罗马皇帝。
次年,他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归还教会财产,免除僧侣徭役。基督教因此迅速发展,教派繁多,教义各异,内部分歧明显。
为统一教义和组织,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召集尼西亚会议,规范教区设置、主教等级及政府对教会的管理,确保宗教为政权服务。
尼西亚会议制定了著名的“尼西亚信经”,确立“三位一体”教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合一的神。信经明确指出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世人而降生成人。
后来中国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声称自己是“上帝二儿子”,与尼西亚信经教义冲突,令西方传教士大惑不解。
“三位一体”教义对普通人较难理解,基督教强调个人悟性,只有真正领悟者才算合格信徒。
(四)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变成异端,包括犹太教。
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对“尼西亚信经”作细微修订,正式确立“三位一体”为教义核心,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均遵守此原则。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基督教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大教区成为东西教会的中心,教会领导地位突出。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后,罗马教会反而独立自主,成为不依附任何政权的宗教力量。蛮族入侵者对教会缺乏控制,放任自流,使教会得以发展壮大。
相较之下,君士坦丁堡教会依赖东罗马帝国,结构松散,无独立性。天主教拥有教皇作为最高领袖,而东正教没有类似权威,随着君士坦丁堡沦陷,东正教也缺乏统一领导。
西罗马灭亡导致民众失去政府保护,纷纷依赖教会,罗马教会地位大增,教宗(教皇)称号开始流行。
486年,法兰克王国开创者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进一步巩固了罗马教会的地位。
(五)
公元八世纪,罗马教会迎来“丕平献土”大事。墨洛温王朝国王懒政,权力落入宫相矮子丕平手中。为合法称王,丕平请求罗马教皇加冕,达成协议:教皇为丕平加冕,丕平将罗马附近约两万平方公里土地赠予教皇。
此举使教皇不仅成为宗教领袖,还拥有了一个实质国家——教皇国。教会经济得以保障,甚至建立军队保护教廷安全。此后欧洲王权加冕习惯由教皇主持,象征教会至高无上权威。
与此同时,东边君士坦丁堡教会遭遇重重困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基督教地盘被蚕食,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等失守,圣地巴勒斯坦也落入伊斯兰人手。
君士坦丁堡教会失去大量领土,更加依赖东罗马帝国,虽仍坚守信仰,但与罗马教廷的矛盾日益尖锐。
1054年,双方终于因教义和礼仪分歧爆发公开冲突。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色路拉里乌指责罗马教会使用未发酵的“死面饼”作为圣餐,罗马教皇利奥九世派代表洪贝尔等人前往协商,却遭遇大牧首冷遇。
洪贝尔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宣布教皇立场,大牧首则焚毁教皇信函。两方随后互相开除教籍,东西教会正式分裂,西方为罗马公教(天主教),东方为希腊正教(东正教)。
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今天先讲到这里,后续的故事以后再细说。